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9/ 13 15:47:44
来源:中国记协网

四川广播电视台周怡乐:一秒“能量” 一生事业

字体:

  

周怡乐

  这一开始啊,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一秒钟,您觉得可以做什么?

  在宇宙中,一秒钟,地球行进30公里;在自然界,一秒钟,蜜蜂煽动200次翅膀;对于我们来说,一秒钟,成年人完成1次呼吸。

  一秒很短,但又好像很长。而就在前不久,我发现,一秒之间发生的事,可以让人超乎想象。

  今年7月1号,我参与了我们四川台推出的《白鹤展翅 西电出川——白鹤滩送江苏特高压工程供电启动》特别直播,走进了世界第二大水电站、“西电东送”的重大工程——白鹤滩水电站。

  在这里,每一秒钟,8000方水,约等于4个奥运会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冲击着发电机转轮,用于发电。

  在这里,每一秒钟,由中国人自主研制的16台水轮发电机组全部转动时,可以发出4448度电,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两年半的用电量。

  在这里,从今年7月1号起,祖国西部的清洁水电,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跨越2000多公里送到江苏,甚至不到一秒钟!

  在这里,当我们谈论每一秒钟的“能量”时,绕不开一个叫张天鹏的人,他是白鹤滩水轮发电机主任设计。他告诉我,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自主研制的水轮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只有30万千瓦,到了三峡工程才突破70万千瓦,后来不断突破80万、85万,再到100万千瓦……这绝不是简单的数字递进,而是一次次由0到100的技术突破。为了让白鹤滩水电站的每一秒钟都更有“能量”,他带领团队一干就是16年!如今,水电装备的核心技术已经牢牢掌握在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手里,咱们中国水电技术还把世界水电带入了“百万单机时代”。

  魏凯林,是白鹤滩水电站的线路巡检工。大家看,这是他跟同事在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上开展带电抢修作业的场景。这样的强电场,瞬间能让一块钢铁融化。他们虽然穿着特殊的屏蔽服,但身上还是会有明显的刺痛感。而他们每天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在200多米的高空中工作5个小时,行进近7000米。我曾跟着他一起爬山巡检,我记得那座山叫“尔知克德”,彝语的意思是“老鹰搭窝的峭壁”。我记得那架攀爬的钢梯被工人们叫作“绝壁之路”,抬头看不见终点,低头是万丈深渊。攀爬时每一秒钟在我这儿都被无限拉长,同时被放大的还有生理和心理的煎熬与拉扯。魏凯林说,任何一座铁塔或是一条高压线出了问题,都会导致“送电”的中断,所以,再苦他们也要巡检,再险他们也要抵达。 

  白鹤滩大坝主体混凝土浇筑总量803万立方米,“体积”超过3个胡夫金字塔。而这么大体量的混凝土吊运,都是依靠这7台七彩缆机完成的。操作7台缆机的是由36名女工组成的“娘子军”,所以它们也被称为白鹤滩水电站的“七仙女”。

  缆机上的工作十分不容易。要知道,白鹤滩坝区每年平均有200多天7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坝面上的大风更是经常达到10级。这对缆机吊运操作者的业务技术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每一秒钟都要聚精会神、万无一失。有的姑娘刚到白鹤滩时,因为压力太大,经常坐在缆机轨道上崩溃大哭。

  不过,困难打不倒她们!娘子军开创了大型水电工程“四仓同浇”的施工先河,创造了单月混凝土浇筑27.3万方的世界纪录。这些姑娘的平均年龄仅约30岁。而最年轻的李文瑶,和我一样,“95后”。

  20年前,5岁的我作为三峡水电站的库区移民,跟着家人搬进了新县城生活,但我还不知道水电站是什么。20年后,25岁的我作为媒体人,认识到了更立体的水电站“超级工程”,感知到了水电站每一秒钟“能量”背后的缔造者“力量”。

  大家看,这,是夜晚,从太空中看到的壮美中国——东部沿海,一片璀璨灯海;西部地区,高高隆起的峡谷、奔腾的大江大河……而如果这张图可以被无限放大再放大,我们还能看到刚刚故事里的他们——设计师张天鹏、巡检工魏凯林、36名“娘子军”,以及更多默默奉献的人们。是他们,共同将微光汇成了灯海。在中国水电事业的百年征程中,那么多名字,有的已魂归星海,有的已两鬓斑白,更多的,则是源源不断持续注入的新鲜血液,他们正在一个个高山峡谷间抒写着属于自己和时代的别样青春。

  一秒很短,但又好像很长;一生很长,但能做好一件事已不容易。作为一名记者,我想用我这一生做好一件事——捕捉一个个动人心弦的“一秒钟”,记录他们终极一生接续奋斗的中国故事。

《三星堆·揭秘》直播

2020农民工返乡专列直播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运直播

 

  专家点评: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