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1/ 20 14:50:59
来源:新华网

“雪龙2”号大厨的美食哲学

字体:

  新华社“雪龙2”号11月20日电  题:“雪龙2”号大厨的美食哲学

  新华社记者 周圆

  餐厅,无疑是“雪龙2”号上被给予较多期许的地方。

  一日四餐,厨师长秦冬雷和他的团队用一道道美食回应着期许。掌勺“雪龙兄弟”10余年,“秦大厨”悟出不少关于吃的道理。

  “海上厨房”,靠的是对味道的理解,也靠对食材的把控。

  “雪龙2”号不能使用明火,食物只能通过电磁炉加热,这会直接影响菜品口感。“客观条件的确不利,要想保证队员们的营养,我们就得从菜的味道和花样上下功夫。”秦冬雷说。

  每天四顿饭,早餐通常有馒头、鸡蛋、咸菜和粥等共计七八样,午餐为四菜一汤,晚餐在此基础上还会配上一份面食点心,此外还有一顿夜宵。“每天的菜品需要营养搭配,还要满足南北方不同口味。”秦冬雷略带自豪地说,基本做到了十来天不重样。

  作为“海上厨房”的厨师长,秦冬雷还有一项重要职责——管理食材存储。“雪龙2”号有一套食物保鲜系统,包括常规冷库、蔬菜冰温保鲜以及气调保鲜系统等。在中途不补给的情况下,这套系统能够保证全船60天左右的正常餐饮。

  “出海后,蔬菜是最珍贵的,需要从采购环节就开始通盘考虑存放和使用问题。”秦冬雷说,管理蔬菜存放,经验很重要。哪些蔬菜先吃、哪些后吃,以及精确到什么时候吃,都需要通过一个个航次积累经验。

  “现在保鲜设备进步,加上一代代厨师积累经验,出海一个月内,蔬菜品种多样性都是有保障的。”秦冬雷说。

  美食能给人归属感。“想吃盐水鸭”“怀念家常面了”……餐厅入口处,挂着一本“后勤服务意见反馈表”,用来征集队员们想吃的食物。

  在秦冬雷看来,队员们漂泊在离家万里的大洋上,食物往往寄托着他们对家乡的思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都会尽量满足。”

  一次,有队员留言想吃家乡的牛肉面,这让后厨团队有些为难。“牛肉面不难做,但要做得正宗一些,就需要手拉面,可船上100多人,任务量不小。”秦冬雷说,大家讨论后,还是一致赞成要做。

  做牛肉面那天,后厨团队早早来到厨房。有人熬汤备肉,其余人轮流抻面,抻了合、合了再抻,直到一缕缕面条达到“毛细”大小。“最后面盆里一根面都没剩。”秦冬雷说,这是对厨师最高的褒奖。

  食物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每到饭点,秦冬雷喜欢坐在出菜窗口前,看着排队打饭的队员们。时间久了,哪道菜受欢迎、哪位队员今天没来吃饭,他心里都有数。

  有队员来交流做菜心得或提出意见,他通常会用小本记下,吸纳到后续菜单中。看到有队员出现晕船症状,他就会调整菜单,多做一些清淡的菜,主食也会加上带汤的面条。朴素的温情,弥漫餐厅。

  如今,船上年轻队员越来越多,口味也更加时尚。不愿沦为“老把式”的秦冬雷带着团队开始琢磨起创新菜,满足年轻食客的味蕾。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秦冬雷对这话深信不疑,尤其在海上,美食更能给人以慰藉。“胃舒服了,精气神儿、干劲儿就有了。”他说。

【纠错】 【责任编辑:王佳宁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211129984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