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2/ 08 16:13:49
来源:新华网

记者手记:“百灵鸟”“白鹇鸟”的幸福交响

字体: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题:记者手记:“百灵鸟”“白鹇鸟”的幸福交响

  新华社记者王明玉

  “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冬日的云南,暖意融融。拉祜山乡,快乐的歌声飘荡村寨。

  近日,记者走进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这里是典型的拉祜族村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口传史诗《牡帕密帕》保护传承基地之一。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拉祜族群众和百灵鸟一样是天生的歌者,田埂上、茶林里、小溪边,处处都是他们的舞台。

  象脚鼓一响,身着拉祜盛装的“百灵鸟”们弹拨琴弦,放声歌唱,热情舞蹈……舞台旁,一个一岁半的小男孩,也随着音乐摆手、敲打着木鼓。

  2023年11月30日,拉祜族群众在村里表演。新华社记者 王明玉 摄

  老达保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彭娜儿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村里有原创民歌300多首、吉他200多把,一个村子就是一支乐队!”

  在这里,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每个人脸上都笑容洋溢,眼里都闪着光彩。这光彩源自生活的殷实、观念的转变和文化的自信。

  插秧、播种、采茶……“百灵鸟”们不仅用歌舞展现劳作场景,还将各民族文化特色融入表演,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也让民族歌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百灵鸟”飞出去,也把游客“引进来”。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今年8月,村里建成度假农庄,越来越多人来此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文旅深度融合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1月30日,老达保村舞台旁的场景。新华社记者 王明玉 摄

  从老达保村沿蜿蜒山路驱车约150公里,记者来到地处中缅边境的西盟佤族自治县马散村永俄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佤族村寨里,至今传唱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

  白鹇鸟在佤族群众心中是美好吉祥、带来幸福的象征。记者注意到,村里的路灯上,都有一只白鹇鸟雕塑。村民说,耳熟能详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就是由佤族民歌《白鹇鸟》的曲调改编而来。

  走在村里,迎风飘扬的国旗、郁郁葱葱的茶林、漂亮现代的民居如同一幅画卷,曾经泥泞狭窄的土路、透风漏雨的茅草房已不见踪影。在党和政府帮扶下,如今户户有致富产业,人均年收入达到1.7万元,村民的干劲更足了。

  2023年12月2日,娜能在直播间介绍特色农产品。新华社记者 王明玉 摄

  娜能是第一个回村创业的大学生。通过电商直播、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她不仅带动周边10多个村寨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还帮助村民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

  “党的政策好,只要肯干,就有无限可能。”娜能说,希望自己像白鹇鸟一样,为乡村振兴带来希望。

  在当地村民心中,还有无数个“白鹇鸟”。他们是走村入户的党员,是埋头苦干的新农人,是扎根深山的护边员,是沪滇帮扶的基层干部……正因为有他们,虽已寒冬,村寨里却暖意浓浓,涌动着一股生长的力量。

  12月2日,村民在寨口歌唱。新华社记者 王明玉 摄

  临行前,记者遇到北京游客赵越一家,他们正与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合影。“我们这一行,走近佤族、傣族、藏族、拉祜族、独龙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感受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马散村正是党的兴边富民行动和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缩影——幸福就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大山深处,“百灵鸟”“白鹇鸟”的幸福交响仍在继续……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1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