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走近铁路夜间“听漏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2/07 23:19:14
来源:新华社

新春走基层|走近铁路夜间“听漏人”

字体:

  北方的夜,黑沉沉的。春运开始后,白天的嘈杂热闹将夜晚衬托得更加冷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凌晨在铁路股道上“听”水声,默默守护着旅客的回家路。

  2月7日0点,顶着呼啸的寒风,杜彪和工友们拿着工具包,在太原站综合楼前集合,准备开展天窗作业。

  凌晨,太原客车给水运行工区的检修人员准备作业。新华社记者 马晓洁 摄

  太原站是客运大站,春运期间每天接发旅客列车约130趟,其中有约40趟车需要在这里进行补水作业。杜彪是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供电段太原东车间的业务主管,带领太原客车给水运行工区的检修人员一起检查太原站给水设备运行情况。

  杜彪的主要工作便是“听漏”,通过特殊的装备来监听股道间供水管路是否有漏水等故障,从而保障旅客用水。这要求相对安静的环境,因此,他们工作的时间一般都是凌晨。

  2018年,杜彪开始接触“听漏”这项新技术,从一开始对微弱的水声来源摸不着头脑,到现在几乎可以迅速地从复杂的声响中分辨出漏水点,并将开挖点与漏水点的偏差精准控制在半米范围之内。

  戴上收音耳机,挂上声波仪,手持拾音器,杜彪熟练地穿戴好“听漏”设备。他操作着胸前的声波仪,准备开工。开工前,杜彪还给记者戴上耳机体验,瞬时记者就感受到地下各种声音“暗潮涌动”,地面上石子摩擦的声音都能放大很多倍。

  凌晨1点,杜彪在股道间有规律地踱着步子。他时而垂下眼眸,时而紧闭双眼,脑海中随时浮现地下管线图。太原站有12个股道,地下有6条上水管道,每个股道近600米。根据地下管线分布,“听”完这些上水管道要来回走3000多米。

  对杜彪来说,每一次聆听都需要全神贯注,耳机里的声音就是他的“全世界”。在杜彪的身后,还有一个身影,默默地和他保持着三五米的距离。这是为“听漏人”配备的“监护人”,时刻守护“听漏人”的安全。为了不干扰“听漏”作业,两人步调一致,每当杜彪停下来“听”的时候,“监护人”梁捷也停下来。“两个人就像玩123木头人游戏一样。”梁捷腼腆一笑。

  杜彪(前)与梁捷(后)在进行“听漏”作业。(杨帆 摄)

  “干这个,就要保持耳朵灵敏度,保持对水声的敏感。”一年至少52个天窗作业,杜彪从不缺席,平时还会听水声录音“磨耳朵”。每次作业时,他也会给年轻工友留几个股道去听去练。

  有人说“听漏”需要天赋,但杜彪认为“就是多学多练,心要静、要细”。管道深埋地下,地质条件、管道给水压力、周围环境杂音等因素都会对检查结果造成干扰,“必须有耐心,才能不错过任何一处漏点”。

  在杜彪的手机相册里,几乎全是每次故障抢修的视频片段。在平时,他也会反复看这些片段,复盘当时的场景,为下一次的精准“听漏”做好准备。

  “上次,这一处我们听了有一个多小时,才敢确认开挖,没想到这么准。”提到之前发现的一处“暗漏”,杜彪既兴奋又忧心,“如果这些漏水点没有及时听出来,不仅旅客用水难以保障,时间长了还会造成地基下沉,影响行车安全”。

  作业结束,开完收工会,已将近凌晨4点,杜彪和工友们依然精神抖擞,天也快亮了。(记者王菲菲、马晓洁)

【纠错】 【责任编辑:张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