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风吹拂,一曲“江南好”总会勾起人们心底的乡愁。古往今来,大运河、长江、故黄河的经纬交织,哺育了经济繁荣、人文鼎盛的鱼米之乡。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历代文人墨客不竭的灵感源泉,更寄托着中华民族对休明盛世的美好向往。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明确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定位,更赋予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江苏勇担赓续文脉的历史使命,谱写当代华章的时代召唤,汲古润今、守正创新,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江苏大地展露现实模样,打开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
船只在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旁的长江上航行(2023年11月2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汲古润今,山河永续
春节期间,淮安两宋两河遗址博物馆开馆,展厅内巨幅动态画卷展示了“末口”2500年来的生长与繁荣,吸引游人驻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凿邗沟,沟通江淮,其北端入淮口就在“末口”。淮安千年历史与运河千里风光于此交汇。
沿大运河南下至扬州,开馆近3年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依旧排着“长龙”。在“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人们穿过杭州拱宸桥、苏州吴门桥,飞越镇江金山寺、北京白浮泉……站在“船头”沉浸游览,两岸烟火触手可及。
一江之隔的镇江西津渡,北宋王安石从这里扬舟北上,留下千古名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如今,长江、大运河交汇处的千年古渡吃住行游购娱齐全,仅春节期间就有26万人次到此寻觅乡愁。
“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水墨江南。秦淮河边花灯亮起,桨声灯影里体会‘奈何江南入我心’。苏式年味一整个拿捏住了。”一位北方游客随手分享朋友圈获得一片点赞。
约满、售罄、排长队,游山、玩水、赏春光。今年春节假期,江苏共接待游客5548.18万人次。银联商务数据显示,文旅消费额达171.6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江苏文旅春节赢麻了”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就在不久前,“水韵江苏不听劝”的网络热议犹在耳畔。年初“尔滨”爆火,网友们“喊话”文旅部门“抄作业”,如改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为“某地文旅”方便搜索。江苏却在多番催促下发布视频“小作文”,细数“水韵”妙处——“我姓苏,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世间无;我姓苏,一叶轻舟青山绿水串明珠……”
天南地北的人们纷至沓来,源自江苏丰沛的文化张力吸引;行不更名的定力背后,则是对自身文化的自持、自赏与自信。长江滚滚东逝,运河贯穿南北,下有太湖烟水增其韵,上有黄海波涛扬其帆,江河湖海俱全,全国唯一;十三座历史文化名城各美其美,风光、味道、人文、生活各有其韵,中华文明在江苏有着丰沛而诗意的表达。
“苏”从哪里来?岁末年初,具有中原商代二里岗、殷墟特征的陶器以及太湖流域马桥文化的陶器现身西街遗址,将南京的建城史推至3100多年前。“中原文明从这里向江南传播,江南的古文明又从这里流向中原,可见长干古城自古就是华夏文明传播交融的枢纽。”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贺云翱说。
从探源“最早的南京”到寻找“鱼米之乡”的实证,2022年以来,江苏以大运河、长江沿线区域为重点,以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为课题,推出九大项目探源地域文明。宜兴骆驼墩遗址填补太湖西部7000年前考古学文化空白;常州寺墩遗址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扬州桑树脚遗址为探寻春秋吴邗沟、汉代运盐河、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沿革提供了新线索……
考古人与时间赛跑,读书人穷经皓首。“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截至目前已出版近1300册,乡贤、乡景、乡俗、乡情,在纸上描绘出一个立体的“水韵江苏”,同步实施数字化上云,让千年文脉的壮丽风景通过古籍“活”在当下。
兰台洞库,藏文明之浩瀚;烟火世间,展生机之勃勃。28座城市、153场演出、22万名观众,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江苏大剧院两位“90后”创排的民族舞剧《红楼梦》,以现代审美和创新编排演绎了年轻人心中的红楼,观众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传统经典作品改编,离不开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表达与理解。民族舞剧《红楼梦》是以开拓创新思维挖掘传统文化宝藏、弘扬传统文化魅力的成功。”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许薇说。
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质,成就了一张张艺术创作的名片。推出中国画、油画、书法的全国性展览活动,延续中国美术书法重镇的传统;紫金文化艺术节、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文化盛会,让传统文化收获新“粉丝”;歌剧《运之河》、锡剧《苏东坡》、淮剧《范公堤》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创作题材,唱响时代强音……
源浚者才可流长,根深者方得叶茂。探知“流淌”在典籍与文物中的文明底蕴,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思考“向何处去”,让人们胸怀自信、阔步前行。江苏省文旅厅厅长杨志纯说,江苏将以探源文明护根脉、以文化标识树形象、以文艺创作增活力,让深厚隽永的人文江河从历史中走来,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日常。
人文经济,光景日新
走进苏州高新区,一边是苏绣小镇典雅秀丽,绣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创作令人叹为观止的“双面绣”;一边是现代化建筑高楼林立,智能制造等创新企业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小而美、精而强。不久前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苏州上榜企业数量达230家。“苏工、苏作就是当年的‘专精特新’。”苏州市市长吴庆文说。苏绣中一针一线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与苏州时时比肩一流的追求一脉相承。
新年伊始,“龙城”常州官宣迈入GDP“万亿城市”行列,这里企业家笃信“小微亦可非常”。宏微科技公司创始人赵善麒追求“宏图之志,成于细微”,企业主打功率半导体产品,以年均65%的增速,产值规模已达15亿元;微亿智造则自研AI图像感知技术进行高精度、快速外观缺陷检测,帮助两千多家工厂实现智改数转,获得工业AI质检解决方案全国前四的市场份额,诠释“始于微而终成亿”。
方寸天地、指尖乾坤,常州将“以有限创无限”的功夫发挥至极,与历史上“一石代山、一勺代水、小中观大”的叠石、造园技艺一脉相承,更为“事事当争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文化传统增添新的注脚。
人有人设,城亦有城设。苏州与常州等城市的发展之路蕴含着相似的人文经济密码——历史文脉与发展路径一脉相承,人文优势与经济优势紧密相连。
“青龙举步行千里,休道蓬莱归路长。”书记挂帅,徐州赴北京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利用春节假期,如东、海安、射阳等地邀请各路乡贤共叙家乡情、共谋发展路;拿出真金白银,昆山支持有突破价值的重大高端制造项目……各地“新春第一会”纷纷开锣,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江苏大地一片“热辣滚烫”的繁忙景象。
“四敢精神”之所以在江苏推得实、走得深,是因为“四敢”的密码,一直蕴藏在江南文脉中,流淌在江苏人的血脉里。泰伯奔吴筚路蓝缕,言子传学道启东南;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张謇、盛宣怀勇毅开创诸多近代中国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享誉全国,谱写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等时代篇章,更彰显开放包容、惟实惟新的精神气魄。
人文精神迸发前进动力,价值体系引领发展方向。走进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展厅醒目处可见清末薛福成“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上的无锡实业家”超过百名。今天,无锡这曲“江南调”的主旋律依旧是“工业风”,企业家们更专注、打深井,诞生了大量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无锡入围中国企业、中国制造业、中国服务业、中国民营企业四张500强榜单的企业总数,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在无锡市委党校副教授孟祥丰看来,“无锡人着迷于实业,甚至兼营商业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实业”。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王安石在南通狼山留下的诗句,恰是对如今长江、运河沿线变化的绝佳描述。江苏因水而兴,也曾过度索取,一度“近水难亲水”。常州市市长盛蕾说,舍得下短期利益小账,才算得清长远大账。要以科学合理的“舍”,换来百姓、市场、政府和社会最大的“得”。
“舍得”之间,折射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观念变化。高标准编制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着力打造运河百景、长江百景,江苏沿江沿河城市以一条条“文化玉带”“生态绿带”,取代粗放发展阶段形成的“工业锈带”,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实现全面绿色转型。
文化赋予经济发展驱动力,经济发展丰富文化内涵,文化让经济拥有更深厚的底蕴,经济让文化创造更多元的价值,擘画出人文经济新实践的一张又一张江苏答卷。
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江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全国第一,吴文化、楚汉文化于此肇始、交相辉映,长江文化、运河文化、江淮文化发扬光大、熠熠生辉,各地近年来愈发注重发掘和弘扬人文精神,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打造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样本。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2万亿元,增长5.8%。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32万元和3.05万元、增长5%和7%。
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表示,江苏将把文化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凝心聚力、以韧克艰,汇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磅礴力量。
弦歌不辍,沐光而行
以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下,宁夏西海固地区“巧媳妇儿”直播间里的脱贫故事讲述执政者“民为邦本”;拍摄援藏干部为悬崖边的孩子们修建足球场,展现共产党人“为政以德”;时而聆听孔子吟诵《幽兰操》,时而置身敦煌112窟壁画“反弹琵琶”的舞蹈现场……《中国智慧中国行》一经上线,电视端覆盖观众超3亿人次,网络端总播放量6.4亿,被誉为“对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大众化传播的一次成功实践”。
理论讲得透,源于对实践的深度体察。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台长葛莱介绍,6个摄制组进社区、进乡村、进厂矿,用融媒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的丰富实践。
荧屏之外,“第二个结合”“两创”的地域创新实践更加丰富多彩,礼乐文明的传统焕发新的活力。
长江一路浩荡万里,奔流入海前在江苏张家港拐了最后一道弯。2004年首届长江文化节起步,被坊间誉为“县级市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20年来,累计有沿江13个省区市的地方剧团、民间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群艺馆)等200多个单位汇聚港城,线上线下共吸引观众超5亿人次。如今,寂寥沙洲变身文明城市,江水之滨成为县域百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享誉全国。
离入海口不远的常熟虞山脚下,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子长眠于此。行走在这座江南小城,千年文庙气势恢宏,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星罗棋布,“10分钟”文化圈覆盖城乡。其倡导的“弦歌之治”以礼乐教化人心传承至今,蒋巷村以“精神传家”获评全国文明村,潭荡村建设“新风礼堂”,人人争当文明户。
用文化润泽文明,文脉成为城市更新的尺度。盐城以烈士名字命名128处镇村,以新四军纪念馆等248处红色遗址遗存为地标,串起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谱;无锡推进“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昔日大门紧闭的名人故居成为展览、研学、演艺等新空间;100多个金陵小剧场遍布南京,点开手机就能下单购票,无论是先锋实验派还是传统戏剧迷都能各得其所;高邮汪曾祺书房、常州秋白书苑、张家港湖畔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颜值气质俱佳,纷纷登上城市打卡点“必打榜”。
用道德涵养文明,在为群众办实事解烦忧中成风化人。在南通市崇川区,通过在商圈开辟“10分钟暖心服务圈”,习惯“跑个不停”的外卖小哥、快递员小哥和网约车司机也有了歇歇脚的机会;宿迁每年把增加公共停车泊位供给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利用单位“潮汐”停车的特点,推行错时共享,补齐城市停车短板,提升市民生活便利度;苏州市姑苏区沧浪街道居民新年收到了“大礼包”,老字号糕团店、中医诊所分别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试运营,潼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还将开设非遗手作活态馆,“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迎来品质升级。
用治理保障文明,激发日用而不觉的向善力量。作为全国最早全域推开文明实践试点的省份,江苏已建成2.2万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全覆盖,还在居民小区、银行网点、景区景点等场所延伸设立3.8万余个文明实践站点(基地)。如今,小到垃圾分类,大到参政议事,越来越多百姓不仅乐于获得,更热心积极参与。似乎看不见摸不到的文化,在一代代人心里生根发芽,终于长成文明的参天大树。
南通有个“莫文隋”,张家港有个“张闻明”,一个人带动一座城,志愿服务成为公民习惯;常州市圩塘中心小学的“红领巾小河长”们,四年多来保持常态化巡河,成为母亲河上的守望者;8岁的乐乐已经学会在南京下关江边给人指点江豚观测,小小年纪他就会自豪地说:“在南京,城市里就能看到江豚。”
从物质“富口袋”到文化“富脑袋”,江苏有“仓廪实”的底气,更有“知礼节”的文气。全省114家公共图书馆被评为全国一级图书馆,占比全国第一,居民综合阅读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53个百分点;“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省设区市全覆盖,苏州、南通、常州、无锡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群;每4个城镇居民中就有1个是注册志愿者。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爱军说,江苏要在加快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上探索新经验、展现新作为,在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风尚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公民文明素质提升上打好“组合拳”,让“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展现更加清晰模样。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走进江宁牛首山脚下的金陵小城,如同置身于一场风雅与诗意的国风盛宴。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小城琼楼焕彩、金碧辉煌,建筑轮廓由一抹“金陵蓝”勾勒。
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中蓝色有12种,但“金陵蓝”不在其中。设计团队遍寻古籍,在敦煌飞天彩带上发现了这种“蓝”,又在六朝壁画里寻到了“根”。打样组辗转多地,反复调整层次质感,“金陵蓝”方从构想变为实物,在新时代文化画卷里留下新地标。
长江边,一场“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引人注目。十余位艺术家带着对长江的深厚情感和对东方文化的崇敬之心,借助人文、数字艺术和东方意境三个视角,展示沧海桑田、万物共生的变迁。
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大展学术主持、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说,数字时代,长江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个时空对话、信息互联的文化宇宙,创造前所未见的文化新形态。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水往哪个方向流,与现实的实践需要和社会制度密不可分。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建构,有赖于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提供实践支撑。“始终走在前列的江苏最有条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先区,谱写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江苏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吕永刚说。
不久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出炉,江苏以进一步增强思想引领力、提升价值引导力、彰显文化竞争力、激活文化生命力为目标导向,加快构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扬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以八大行动为务实举措,为中华现代文明贡献江苏力量。
——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江苏实践”中实现“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护住物,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以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挖掘何以江苏的根脉;留住人,坚决扛起“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历史责任,科学统筹古城保护、城市更新、民生改善,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涵养文化的魂,聚焦“物”的保护、“艺”的传承、“人”的培养,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江苏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精髓要义,落实总书记“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形神兼备、心领神会的传承,实现生生不息的弘扬。
3月3日,游人在南京梅花山游玩(无人机照片)。眼下,梅花山上各色梅花竞相绽放,吸引游人前来赏花拍照。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繁荣的“江苏特色”中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手抓文化供给提质增效,组织推出更多抒写历史之美、时代之美、文化之美的艺术精品,助力构筑新时代文化艺术高峰,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推进“书香江苏”建设;一手抓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文化产业领域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江苏多措并举,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升级版”,在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中,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做强“江苏标识”拓展“江苏流量”,更好传播中国理念、中国形象。
深化对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以及对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的研究阐释;打响南京“世界文学之都”、苏州“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等品牌;用好苏州古典园林、大运河、昆曲等世界文化遗产和特色资源;发挥媒体、高校、民间社会组织等作用,打造富有江苏特色的外宣载体……江苏不断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努力建设成为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
——在打造精神文明的“江苏高地”上为探路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实施现代文明素质培育提升行动,深化“诚信江苏”“尚德江苏”“书香江苏”等省域文明新实践,推广文明城市创建“张家港经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马庄经验”,创新开展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科学文化素养培育举措,营造网络舆论和谐氛围……江苏以“社会文明程度高”厚植底蕴,围绕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风尚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公民文明素质提升久久为功。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早春三月,常州城里的瞿秋白纪念馆不断迎来刚开学的孩子们。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觅渡,觅渡,渡何处?革命年代,先辈们“觅”的是救国救民之道,“渡”的是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革命之路。
江苏人始终勇挑重任,为国觅渡。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大批仁人志士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彰显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如今,从长江经济带到长三角一体化,从“一带一路”交汇点到生态文明先行区,“走在前、做示范”深入血脉。
征途漫漫,文以化人;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是对过去江苏文明积淀、文化发展的赞誉肯定,更是新征程上做好江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应有的不懈追求。我们将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使命感,让“第二个结合”在江苏绽放更多绚丽之花,努力把江苏打造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记者 刘亢 蒋芳 王恒志 邱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