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大国重器“含新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27 17:47:36
来源:新华网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大国重器“含新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字体:

  新华社上海5月27日电 题:大国重器“含新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新华社记者戴小河、王默玲

  走进位于上海临港的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核电集团”)的制造车间,第一印象就是“大”且“重”——大尺寸、重吨位的钢铁零部件,正在巨大的车间里一步一步进行着工艺流程。

  5月27日在上海临港拍摄的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

  “作为一个核电产业的‘老人’,我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到海外参观时,我们还在羡慕别人的技术。今天,我们部分核电技术已然走在了世界前沿。”核电集团下属子公司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茂龙说,“从身后仰望到能在部分领域‘掰掰手腕’,身位的转变背后无非一个诀窍——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记者在核电集团的展馆中看到一行标语——“改进过去、攻关当下、研发未来”。“这就是我们一直践行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张茂龙说,“核电产业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非同小可,我们必须在‘不能差一分、不能松一毫’中持续创新。”

  5月27日在上海临港拍摄的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制造车间。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

  凭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核电集团的创新成果频出:累计完成64项关键工艺改进,成果应用于“华龙一号”、CAP1000等三代技术产品生产中,有效实现了降本增效;实现了“国和一号”“华龙一号”、600兆瓦钠冷快堆等多个首台套设备的全面交付,并在推进核主泵全面国产化、主管道研制和高温气冷堆核岛全套主设备批量化供货能力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完成了核电集团首个系统集成项目的散裂靶及主设备原理样机研制、突破了聚变工程用超低温高强度结构钢材料和焊接工艺开发,性能指标优于国际可参阅数值的两倍……

  就在前不久于上海举行的“中国品牌日”活动中,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台上,围绕“国和一号”设置了一条产业链长廊,这其中既有核电站的“心脏”“大脑”“大动脉”,也有遍布核岛各处的“血管”“神经”……据了解,至2023年底,“国和一号”已实现整机100%国产化能力,成功填补了我国核电产业多项技术和工艺空白。

  全球最大功率的蒸汽发生器、全球最大规格的爆破阀……一个个能够用“全球之最”来形容的高精尖设备,被烙上“中国印”、冠上“中国籍”。而这些填空白、补短板、争优先的创新技术背后,就有一大批像核电集团一样的“争气”企业,用敢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的创新精神,担起中国核电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

  在核电集团的一面墙上,有一条长长的时间轴,每一个年份的点位上都记录了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突破,其中“首台套”落地的好消息在近年来出现得愈发频繁。每一个“首台”“首套”的突破背后,核电人几乎都能讲出一个“十年磨一剑”的故事。

  据介绍,核电集团近年来订单总量屡创新高,2023年包含中标订单在内已突破100亿元,这是核电集团自成立以来首次订单突破百亿元大关。

  “扎扎实实做创新,才能让大国重器的‘含新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纯纯正正的‘含金量’。”张茂龙说。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