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去一趟这个展吧!-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9/26 14:51:49
来源: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总要去一趟这个展吧!

字体:

  “1↑

  2↑

  3↑

  ……”

  随着显示屏上

  代表楼层的数字不断跳动

  电梯正快速上升

  目的地:39层

  

  轻微的超重感

  让本已激动的心情

  更加紧张了起来

  终于到了,就是这儿!

  

  9月26日

  新华社“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展览

  在位于北京西南三环丽泽桥旁的

  国家金融信息大厦顶楼39层

  盛大开展

  

  这是新华社“国家摄影队”的

  “传世宝藏”“珍贵图片”

  面向公众的一次集中展示

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外景。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在可以俯瞰

  北京绝美风景的高空之上

  这场高规格、高水准的新闻摄影展

  带来的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机会难得

  快来看一看吧!

  

  照片记录历史

  

  序厅内映入眼帘的

  是一块巨大的主题墙

  让你沉浸在

  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中

  

  精品厅内

  交错的光影

  仿佛开启了时空的大门

  带我们走进一段特别的旅程

  

  展览的第一张照片

  是所有故事的开始

  

  1931年11月7日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江西瑞金叶坪村开幕

  这张画质有些斑驳的照片

  生动记录下了一个重大历史瞬间

  这是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的历史照片。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村开幕,同一天,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在瑞金成立。

  靠着从敌人手中

  缴获的一部半电台

  红色中华通讯社

  向世界播发了第一条新闻

  同时也宣告了红中社的成立

  这,就是新华社的前身

  

  自诞生之日起

  新华社便担负起用镜头

  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新华社发

  这些照片见证历史

  也昭示未来

  

  方寸乾坤

  瞬间永恒

  

  照片定格光影

  

  摄影

  是光影的艺术

  我们从展览的照片中能读懂历史

  也能感受到极致的美学

  

  这哪只是个新闻摄影展啊

  明明还是个

  “大师级摄影培训班”

  

  摄影记者

  都是专业“国家队”的

  拍出的照片

  都是拿过不少国际大奖的

  你就说吧

  谁能比他们更懂“出片

  2022年8月1日,第21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进行第六赛段的角逐。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他们轻松“拿捏”住

  光影、构图和色彩的运用

  使其达到高度的和谐

  这些元素相互交织

  共同构建出引人入胜的画面

  

  这是一张

  新中国工业摄影的经典之作

  拍摄者巧妙利用了

  射入车间高窗光线

  所形成的丁达尔效应

  为钢管厂动工建设现场

  增添了几分人文的浪漫和柔情

  中国第一座无缝钢管厂鞍钢无缝钢管厂1952年7月14日正式动工建设,1953年10月31日提前完工。新华社发

  一个艺术博物馆内

  参观者身处

  画框层层深入的展品之间

  有趣的空间纵深关系

  和独特的拍摄角度

  让照片生动而神秘

  2023年11月28日,观众在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内参观“发现敦煌——敦煌艺术情景式特展”。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在拍摄警察押解诈骗犯时

  摄影记者巧妙设置前景

  画面前,人民警察的剪影

  与诈骗犯形成了鲜明对比

  既凸显了主体

  又揭示出有法必依的深刻主题

  2012年5月29日,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从斯里兰卡被押解到上海。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用交错的光影

  创造出无数种可能

  展现出富有深度、富有诗意

  又兼具韵律感的画面

  “国家摄影队”

  当之无愧

  

  照片里的小故事

  

  照片无言

  但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背后

  跳动的真挚情感

  却能直抵人心

  

  摄影记者们

  用敏锐的洞察力

  捕捉着社会的细微变化

  当眼里有了爱

  照片便有了温度

  

  在看展的过程中

  你或许会

  突然被某张照片戳中

  与之共情

  

  比如……

  你看这个正在参加入学考试

  急得抓耳挠腮的小男孩

  像不像曾经写不出作业

  和现在交不上ppt的你

  手都快在头上

  抠出一个三室一厅了

  1981年7月,在北京崇文区光明小学,新生在参加招生入学考试。新华社记者 黄景达 摄

  紧皱的眉头

  龇牙咧嘴的表情

  仿佛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说:

  啊啊啊啊啊!好难!

  

  然而在高考结束之后

  心情就是这样的了

  直接开心到原地“起飞”

 2020年7月8日是当年高考的最后一天。湖南长沙第一中学考生罗子欣在结束高考后冲出考点大门,以“一字马”姿态跃起。新华社发(辜鹏博 摄)

  当你穿上了新鞋

  1957年,在山西太谷县一家农户里,姐姐为妹妹穿上新买的胶鞋。新华社记者 张瑞华 摄

  当你开上了小饭馆

  1981年,江西上高县徐家渡小镇的三名妇女自筹资金,办起小饭馆。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 摄

  当你吃到了好吃的

  2023年1月23日,一对父女在四川成都街头品尝小吃。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平凡日常、人间烟火

  在许多照片中

  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

  本次展览

  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

  围绕着这11个主题词展开

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乡村振兴、硬核实力、百花齐放、绿水青山、国泰民安、中国风采

  每一处动人的细节

  都彰显出新华社摄影记者

  对画面捕捉的敏感度

  和长年累月积累出的功力

  

  如何用照片

  讲述动人的故事

  传递出富有感染力的情绪

  这看上去很难

  实际一点儿也不简单

  

  照片背后的大文章

  

  近500张

  这是本次展览

  精选出的经典照片的数量

  但这却只是

  一代代新华社记者所拍下的

  千千万万张照片中的沧海一粟

  

  你也许会好奇

  拍下这些照片的

  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提到新华社记者

  许多人的第一印象

  或许都是光鲜亮丽的

  但其实

  这才是他们的常态

  ↓↓↓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在抗洪报道中一边划简易木筏一边拍摄。

  新华社记者李贺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拍摄比赛。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现场,记者完成报道后原地休息。

  为了拍到合适的画面

  可以背着几十公斤的“长枪短炮”

  上山下水,上天入地

  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

  北京冬奥会期间,在张家口赛区,新华社记者江宏景趴在雪地上拍摄比赛。

  毕竟

  他们最不爱听的一句话就是

  “这画面,你能拍到吗?”

  

  你也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不认识他们的模样

  但你一定或多或少

  见过他们堪称经典的摄影作品

  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致敬”方阵中,老兵关茂林一边行军礼,一边擦拭眼泪。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从炮火纷飞的战争岁月

  到国泰民安的和平时期

  从瑞金到北京

  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

  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鲜活的影像

  累积成中国照片档案馆

  数以千万计的海量珍藏

  

  这就是

  本次“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展览的

  根基和底气

  

  方寸之间

  照片记录下厚重的历史

  定格下绝美的光影

  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这场展览的每一张照片

  都值得细看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从展览中

  都能读到不一样的东西

  

  总要去一趟这个展吧

  那种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的触动

  无法言喻

  

  这场意义非凡的展览

  还有很多隐藏的巧思和惊喜

  等待着你去探寻

  ……

  作者:张玲琳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