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制作:实习生高畅
新华社天津10月3日电(记者 隋福毅)秋意渐浓,天空湛蓝如洗,金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正值国庆假期,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迎新村打造的民俗嘉年华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这里汇聚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小学生,一场关于稻米文化的研学活动正在如期进行。
加水搅拌、撒粉过筛、填入模具、轻轻按压后顺利脱模……同学们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跟随每一个示范动作。12岁的陈可滢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自己的模具,当一块软糯且弹性十足的米糕脱模而出时,她不禁露出喜悦的笑容。“真没想到,一粒小小的稻米竟然能变化出这么多的形态。”陈可滢兴奋地说。
小学生正在制作米糕。新华社记者 隋福毅 摄
“今年国庆假期,预计每天都会迎来超百名的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活动。”天津市迎新振兴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帆介绍道。
小站镇的稻米耕种历史悠久,盛产的稻米粒大饱满、黏香适口、回味甘醇。以镇赋名的“小站稻”早在19世纪末便声名远扬,成为中国农耕文化一张响亮的“名片”。
“小站稻文化和产品是我们的‘传家宝’,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迎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玉清说,我们既有历史文化,又有产业基础,非常适合走农文商旅融合发展之路。
依托小站稻深厚的文化底蕴,迎新村规划并建设了集观、赏、吃、住、玩于一体的民俗嘉年华。去年正式对外运营以来,吸引了数十万人次前来参观旅游。随着小站稻育苗试验研发中心、小站稻深加工研发试验中心、小站稻文化推广培训中心的陆续“上线”,更让迎新村民俗嘉年华成为展示和传承小站稻作文化的典范。
这是迎新村民俗嘉年华研学讲堂一景。新华社记者 隋福毅 摄
如今的迎新村,街道干净平整,高大的行道树挺拔而立,偶有鲜花点缀,为整个村庄增添了几分生机,村庄的居民区规划得整齐有序,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民俗嘉年华更是成为迎新村的文化娱乐基地,村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享受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然而,时光倒退几年,迎新村却是另一番景象。路上尘土飞扬,村庄布局杂乱无章,私搭乱建现象常有发生,村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那时,迎新村人多耕地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子。”郑玉清回忆道,迎新村共有1600多位居民,但只有200多亩耕地,“村内产业发展不振,大家不得不外出另谋出路”。
“土地资源有限,咱们就集中起来搞村集体经济。”郑玉清和全村干部群众反复讨论研究,重新梳理了村里的资源,决定在此基础上成立“村企”,由村民和村集体共同持股经营。
为了办成这件事,郑玉清与村“两委”班子奔赴全国多地考察学习,汲取先进经验;形成发展方案后,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向村民们解释规划内容,争取大家的支持;面对启动资金的不足,郑玉清动员党员和村干部共同筹集资金,并且以个人房产作为抵押,申请贷款以解燃眉之急……
这是迎新村民俗嘉年华一景。新华社记者 隋福毅 摄
“村企”如火如荼开办的消息,也触动着在外打拼的年轻人。2022年,迎新村村民王伟回到家乡,承担起了民俗灯会的技术保障和日常设施维护工作。“看到大家都在为村里的发展不懈奋斗,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他说。
回村几年,王伟不仅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也亲眼见证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老年人有生活补助,大学生有助学资金,日子有奔头,工作也有干劲。”王伟笑着说。
一组数据显示,2023年迎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350多万元,用于村民福利的资金超过1400万元。如今,越来越多像王伟一样的年轻人回到村里。
“我们将继续因地制宜发展农文商旅产业,增加活动内容,完善基础和服务设施,打造多元化主题活动,持续挖掘新农村的新价值。”郑玉清说。
记者采访结束离开时,民俗嘉年华的门口“迎新走上幸福之路”的标语格外醒目,迎面走来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