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丰收美 蟹肥果飘香——黄河下游秋季见闻

黄河两岸越来越多的人正告别过去,挑上“金扁担”,大步迈向现代化美好新生活

黄河篇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
  • 青海:“益心”守护大河奔流

    青海:“益心”守护大河奔流

    今年5月,青海省人民检察院和青海省水利厅联合开展“黄河青海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依托“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益心为公”志愿者也成为重要力量,共同守护大河奔流。

  • 水清、景美、人富足: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水清、景美、人富足: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如今的隆务河和美丽的同仁市相映成趣,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傍晚时分,伴随着隆务河潺潺的水声,人们或在旁边品尝醇香的咖啡,或随着音乐跳起锅庄舞,也有三五好友漫步河道,家长带着孩子愉快玩耍。

  • 黄河口海底“种草”记

    黄河口海底“种草”记

    已从事海草床研究20余年的周毅,每隔一个月就要到黄河口探望这片“草场”。“这片海草床大约30公顷,基本都是近三四年修复出来的。”他告诉记者。黄河入海口是矮鳗草的原生地之一,全国面积最大的矮鳗草海草床曾在这里生长,退潮时像草原般一望无际、郁郁葱葱。2019年,台风“利奇马”毁坏了一万多亩海草床,他当时站在这里举目望去,满眼尽是光秃秃的裸露滩涂。

  • 情满黄河|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情满黄河|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近年来,山西实施汾河中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汾河水质得到很大提升。同时,以水为基,汾河流域内的良田得到有效灌溉,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有了更多保障,沿岸城镇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 守望乌梁素海的大学生们

    守望乌梁素海的大学生们

    乌梁素海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一次“上湖”就要一天,午饭也只能在湖心岛上吃自热米饭。一天的采样工作下来,同学们的手都被水泡脱了皮,但是武蓉和同学们并不觉得苦。

  • 情满黄河丨黄土高原绿意浓——走近黄河中游陕西高西沟

    情满黄河丨黄土高原绿意浓——走近黄河中游陕西高西沟

    走在陕北高西沟的山间,微风轻拂生态林,沙沙作响,鸟语虫鸣不绝于耳。登高远眺,茂密的植被与层层梯田染绿黄土地,生机盎然。高西沟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城北20公里处。当地旧民谣曾这样直观反映高西沟环境状况:“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

  • 千年河套灌区焕新彩

    千年河套灌区焕新彩

    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在河套灌区现代化建设、节水改造、生态治理等方面不断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河套灌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使河套灌区能够较好地延续发展,成为可持续灌溉的典型努力,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黄土高原绿意浓——走近黄河中游陕西高西沟

    黄土高原绿意浓——走近黄河中游陕西高西沟

    走在陕北高西沟的山间,微风轻拂生态林,沙沙作响,鸟语虫鸣不绝于耳。登高远眺,茂密的植被与层层梯田染绿黄土地,生机盎然。

  • 疣鼻天鹅在乌梁素海带娃

    疣鼻天鹅在乌梁素海带娃

    近日,在乌梁素海湖面上,成年疣鼻天鹅带领幼鸟练习飞翔,为过冬前的长途迁徙做准备。近年来,随着乌梁素海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成果不断显现。各类候鸟在这里安了家。

  • 碧水清波入城来——西宁北川河美景再现

    碧水清波入城来——西宁北川河美景再现

    初秋时分,走进青海省西宁市北川河湿地公园,鸟鸣清脆婉转,水流恬静安逸,沿岸建造的景观桥、亲水平台、绿地相互映衬,不少市民在漫步健身……谁能想到,如今河清岸绿、秀水蜿蜒的北川河曾一度浑浊不堪。

  • 黄河水滋润西海固

    黄河水滋润西海固

    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将黄河水抬升数百米,沁入荒原。固海扬水工程,是国家级大型电力提灌工程,也是宁夏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生态扶贫扬黄灌溉工程。

  • 宁夏:净化黄河“毛细血管” 守护一泓清水奔流

    宁夏:净化黄河“毛细血管” 守护一泓清水奔流

    秋日的塞上暑热渐退,天高云淡。在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记者沿着一条宽阔的排水沟一路东行,沿途可见不少垂钓者坐在小马扎上,手执长竿,尽享野趣。

  • 煤城柳林的绿色“蝶变”

    煤城柳林的绿色“蝶变”

    金秋九月,山西省柳林县黄河沿岸的吕梁山上,清新静谧,漫山遍野的枣树挂满了红玛瑙似的木枣,一派丰收图景。

  • 记者手记:黄河上游美丽乡村的多彩画卷

    记者手记:黄河上游美丽乡村的多彩画卷

    黄河上游曾是我国脱贫攻坚重要区域,如今再次重访,农村多姿,产业多彩,生态添绿,这里的乡村宛若一幅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油画。记者深刻感受到,黄河上游这片曾经饱受贫困的土地,正在朝着村美、民富、业兴的美好愿景奋力前行。

  • 绿映“幸福河” 共唱“幸福歌”——我国着力构建沿黄生态廊道

    绿映“幸福河” 共唱“幸福歌”——我国着力构建沿黄生态廊道

    自青藏高原奔涌而下,蜿蜒过山脉与盆地,流淌过平原和丘陵,黄河孕育了中华大地古老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黄河两岸,各地为保护黄河生态做出的努力处处可见。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黄河流域协同保护、共建沿黄生态廊道成为共识。黄河成为惠及广大民众的“幸福河”。

  • 青海6700多名河湖长守护母亲河

    青海6700多名河湖长守护母亲河

    2021年,青海颁布实施《青海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将河湖长制工作常态化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一批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如今,青海共有6723名河湖长,通过手机上的“智慧水利云”App,巡河路线一目了然,发现问题可拍照上传,进一步提高了巡河效率。青海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以来,青海累计排查整改河湖“四乱”问题超过1700项,35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保持优良,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 山东齐河:黄河北展区崛起一座文旅新城

    山东齐河:黄河北展区崛起一座文旅新城

    从山东省会济南出发,驱车沿京台高速跨过黄河大桥,就进入德州齐河县界内。穿行在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旅游度假区,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泉城海洋极地世界、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等文旅项目相继映入眼帘。

  • 青山绿水入画来——山西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侧记

    青山绿水入画来——山西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侧记

    滔滔黄河水,在山西蜿蜒前行近千公里,穿行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既形成了气象万千的绝美景致,也伴生着治理难题。近年来,山西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美好愿景正日渐变为现实。

  • 从治水到“智水”——黄河千年古渠迈向“云灌溉”

    从治水到“智水”——黄河千年古渠迈向“云灌溉”

    智能化灌溉迫不及待被提上日程。宁夏农垦前进农场有限公司生产发展部副主任王昊男说,前进农场目前已投资1亿余元,用于建设高效节水骨干蓄水工程和田间输水配套工程,即把原有的小田块、沟渠、田埂平整成大格田,采用滴灌设施灌溉、地下暗管排水,数万亩农田摇身一变成为现代高效节水智慧灌区。

  • 留住乡愁 城村共生——黄河岸边古村庄的蝶变

    站在绿树成荫的黄河廊道南望,整洁的街巷、红墙灰瓦的联排庭院、规整的农田、特色的民宿集群……犹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曾经被称为“北大荒”的落后村庄,如今成了众多市民心中“向往的生活”。

  • 黄河干流首次达到Ⅱ类水质

    秋风起,鲜活肥美的洛鲤、伊鲂,成为食客们争相品尝的美味。这些曾因污染一度绝迹的著名河鲜,随着黄河水质逐步向好,重新现身母亲河。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截至目前,干流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并实现稳中向好。

  • “几字弯”的美丽蝶变——内蒙古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奔流不息的黄河流入内蒙古自治区时,勾勒出壮美的“几字弯”。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43.5公里,约占黄河总长度的六分之一。长期以来,内蒙古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流域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 天空之眼瞰祖国——古城古镇古村见证黄河文化传承

    天空之眼瞰祖国——古城古镇古村见证黄河文化传承

    近年来,甘肃省持续加强黄河沿岸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对历史建筑和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让一度寂寥的“黄河人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新华社记者带你飞阅甘肃永泰古城、河口古镇、龙湾村。

  • 好风景变好日子——山西沿黄旅游一线见闻

    好风景变好日子——山西沿黄旅游一线见闻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黄河入晋第一村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村,又迎来了忙碌的季节。村民郭文生全家一边忙着秋收,一边为游客准备可口的饭菜。

  • 走近“黄河蓄水池”的守护者

    走近“黄河蓄水池”的守护者

    在甘南境内的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的管护站点里,工作人员分批倒班驻站,全年不间断地深入湿地草原腹地开展巡护,救助受伤动物,补种退化草场,进行禁牧宣传,并通过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的种类和生存状况进行监测,坚守在高原上为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保驾护航。

  • 风清柳绿胜景现——山东书写黄河下游生态保护新篇

    风清柳绿胜景现——山东书写黄河下游生态保护新篇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防浪林、行道林、适生林交织绵延的生态长廊,构成黄河下游的绿色基底。“多年间,我们大力实施黄河堤防绿化美化,树株存有量达到3500万株,绿化面积超21万亩。”黄委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调处副处长彭程说。

  • 大河寻“禽”记

    大河寻“禽”记

    金秋时节,成群的苍鹭、白鹭等水鸟在黄河湿地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河南长垣段(长垣湿地)栖息繁衍。这些鸟儿时而展翅飞翔,时而觅食戏水,与长河落日构成一幅壮阔的“大河飞鸟图”。

  • 景美河畅绿意浓——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观察

    景美河畅绿意浓——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观察

    天高云淡,序属孟秋。大河之南,沃野平畴。作为千年治黄主战场,河南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发展底色绿意更浓,黄河文化焕发新生,人、河、城自然和谐的新气象正扑面而来。

  • 河曲草原上的黄河牧歌

    河曲草原上的黄河牧歌

    在青海、甘肃、四川交界的黄河沿岸,有一块被称为“河曲草原”的肥美牧场。多松村,是青海省南部,黄河边的一个小村子,位于这片草原的中心地带。我们从西宁出发,途经龙羊峡水库,在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住了一夜,终于抵达了这里。

  • “我就是要展现黄河的美”——摄影师36年拍摄黄河记录时代变迁

    “我就是要展现黄河的美”——摄影师36年拍摄黄河记录时代变迁

    36年过去了,刘福海回忆起第一次来到壶口瀑布场景,“天下黄河一壶收”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那一年,33岁的刘福海和同事背着相机,从济南专程来拍摄黄河壶口瀑布。

  • 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黄河——用法律武器保护好母亲河

    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黄河——用法律武器保护好母亲河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强化依法治水,从流域系统性和生态整体性出发,护佑黄河的工作实现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短期到长远的突破。

  • 黄河岸文物新生 激活沉淀千年的璀璨

    黄河岸文物新生 激活沉淀千年的璀璨

    黄河同长江一起,孕育了中华文明。一处处文物宛如一颗颗珍珠点缀在黄河两岸,成为灿烂文明的诉说者。近年来,文物大省山西加大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激活古老文物生命力。

  • 壮美黄河|黄河三角洲:万里大河东入海 壮美湿地鸟翔集

    壮美黄河|黄河三角洲:万里大河东入海 壮美湿地鸟翔集

    山东东营,黄河的最后一站。万里黄河浩浩荡荡,在此汇入茫茫渤海。黄河三角洲是泥沙沉积形成的年轻土地,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 大河之治 宁夏先行——宁夏全力推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大河之治 宁夏先行——宁夏全力推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大河汤汤,华夏泱泱。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 黄、绿、红三色看黄河沿岸变化

    黄、绿、红三色看黄河沿岸变化

    九曲黄河十八弯。在黄河出黄土高原的最后一道峡谷,耸立着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母亲河经此,给三门峡市带来斑斓颜色。

  • 花湖蝶变

    花湖蝶变

    在海拔3400多米的高原,天地皆是一片无边的湛蓝,白云在湖中的草地旁飘荡……只有天地间飞翔的黑颈鹤在提醒你,这都是花湖倒影的“幻象”。

  • 幸福河畔焕新颜——甘肃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蜿蜒千里。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保护上游生态、为下游送去一河净水,是甘肃对母亲河的责任所在。

  • 山东高青:黄河岸边淘出“金疙瘩”

    九曲黄河,蜿蜒奔涌入海前在山东省高青县拐出一道弯,当地取名“安澜湾”。这片平和的黄河“臂弯”处,风景秀丽,湿地连片,白鹭成群。

  • 大河上下满目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述

    大河上下满目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述

    沿黄各省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 壮美黄河|陕西:让黄河在“绿”中穿行

    壮美黄河|陕西:让黄河在“绿”中穿行

    黄河从入陕到出陕,流经陕西榆林、延安、渭南3市13个县(市、区),全长719公里。统计显示,陕西省内黄河流域输沙量占到黄河流域总输沙量的60%以上。这里土质疏松,易蚀易散。每逢暴雨冲刷,水土大量流失、进入黄河。

  • “水光互补”释放黄河上游绿色能源优势

    “水光互补”释放黄河上游绿色能源优势

    近年来,当地政府利用“水光互补技术”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稳定问题,有效提升了光伏发电消纳水平。光伏板发的电通过变电站升压到330KV,经过50多公里长的高压输电线路输送到龙羊峡水电站,水电站再根据总的发电任务和光伏实时发电量调节水电,实现“削峰填谷”,最终并网向外输送。

  • 壮美黄河丨甘肃玛曲:秋日每一帧都是壁纸

    壮美黄河丨甘肃玛曲:秋日每一帧都是壁纸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这里被誉为“黄河之肾”。初秋时节,走进玛曲,蜿蜒黄河穿梭在辽阔草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了独属秋日的限定色彩,令人心旷神怡。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