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朱进:仰望星空的天文人

2021-11-10 22:21 来源: 新华网

在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转的76年的周期中,其彗星轨道附近会散布大量尘埃碎片,由于哈雷彗星轨道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离地球轨道都比较近,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每年会有两次由哈雷彗星带来的天文奇观——5月初的宝瓶座η流星雨和10月下旬的猎户座流星雨。“今年的猎户座流星雨极大出现于满月前后,因此观测效果不佳。”北京天文馆研究员、原馆长朱进略感遗憾地说道,“其实每天都有流星雨,由于地球自转,它们每年都在差不多的阳历日期到来。”朱进与流星雨已经打了30多年的交道,天文系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仰望星空,探索天体纵横交错间的宇宙奥秘。

始于好奇的天文学

“天文学本身就是一门观测的学科,除了为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之外,能够亲自站在星空下体验观测的乐趣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享受。”朱进把这句话当做座右铭。比起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天文学家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天体、天文现象等等都是我们的观测对象。”

现代天文学是一门纯粹的基础研究。朱进表示,天文观测关注更广袤的时间与空间中许多未知现象,其中时常会迸发出新的事物,其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研究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因此需要观测人常常抱有一颗强大的好奇心。在好奇心驱使下,天文学家仰望日月星辰,聚焦天体运动,观昼夜交替,看四季更迭,从日出月落中解读时间的概念。

朱进1981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1991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2002年,来到北京天文馆的他已经是老练的天文观测者。结合自身的专业方向,朱进将目光投向太阳系中的小天体,小行星、彗星、人造天体等,仰望星空始终是他的生活习惯。

自1994年开始,朱进主持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研究项目,到2001年止,项目组共发现了获国际小行星中心暂定编号的小行星2700余颗,其中有1214颗获得永久编号和命名权。1997年,朱进的项目组还发现了一颗彗星,后来它被命名为“朱—巴拉姆”彗星。“印象极深的是在天文台工作最后几年做的施密特望远镜的维护工作,也发现了一些小行星,这些对我来说是很难忘的工作和观测经历。”

2002年9月,朱进调任北京天文馆馆长,从一位天文专职科研人员,转变为专职科普工作者和兼职的科研人员。

做下一代的启明星

提到天文学科普工作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一般,朱进认为,天文学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打下基础。

“我觉得天文学是一个非常适合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学科,天文学除了能够教给孩子们天文知识以外,更多地还在于引导孩子们拥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要让孩子们尝试出于好奇和兴趣,去探索和做一些事情,而不仅仅是考虑做一件事情有什么用,这对从小培育科学精神有一定帮助。”

近年来朱进时常和同事一同走进中小学生课堂,开设天文课程和天文讲座。朱进觉得遗憾的是,在“数理化天地生”这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中,天文学是唯一在我国的中小学没有列入正式课程的学科。“在天文科普方面,我自己感觉最有成就感的还是‘天文奥赛’的推动。”20年来朱进致力于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的筹办和推广,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广大学生对于天文学科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推动天文学科在中小学的教育和普及。至今,全国天文奥赛已经连续举办了18届,并更名为“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入选教育部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为广大青少年天文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知识汲取和思想交流的平台。

虽然已经56岁了,但朱进对于仰望星空和天文科普的热情不减反增,依旧执着于仰望头顶的星空,牵挂着在学校讲授天文知识时孩子们一张张满是好奇的脸。“现在工作不那么忙了,有更多时间,希望能把想做的这些事情都做得更好,不论是天文科研还是天文科普。”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联合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刘畅   [责任编辑: 付琳]

相关稿件

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