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12/ 05 12:16:17
来源:新华网

乡村青少年如何成长为科研人才?袁亚湘院士:培养乡村青少年科学兴趣,让更多科教资源走进乡村

字体:

        在日前举办的2022年“科技教育乡村行”交流活动——乡村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做了题为《厚植乡村青少年科学梦想 乡村青少年如何成长为科研人才》的报告。在报告中,袁亚湘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围绕如何将乡村青少年培养为具备科学素养的有为青年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袁亚湘表示,乡村青少年成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我国早日实现科技强国目标至关重要。“乡村青少年如果不能健康有力的成长,对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与国家未来人才培养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乡村青少年的培养问题。”

        他认为,培养乡村青少年最重要的是培养乡村青少年的科学精神,体现在培养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实事求是和大胆质疑的精神品质。

        “要注重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让学生在面对科学问题时具备探索和琢磨的习惯,掌握对一道题的不同解法;同时要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从青少年时期就形成对科学伦理与学风道德的正确认知。还应让学生树立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敢于突破课本知识,使学生拥有大胆质疑、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也是推动学生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袁亚湘指出,对于科学学习而言,兴趣是其最大的动力,而对于科学发展来说,兴趣则是永恒的推动力。“老师要明白,只有让孩子们对科学有深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才会有无穷的动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乡村青少年的科学教育还应注重丰富科学知识的内容。袁亚湘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不仅要学好新的书本知识,还要不断迈上新台阶,让最新的科技前沿给予学生永久的吸引力。在学习中让乡村学生掌握新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提高乡村学生科学素养。”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科学家,袁亚湘时常挂怀当下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的差距问题。袁亚湘表示,对于乡村教育资源的补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发掘。一是充分利用当地科技资源,邀请处于本地或在外工作的本地学者、专家回乡进行科普活动;二是借助网络科技资源,通过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与相关学会网站丰富的资源内容,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学术前沿动向;三是乡村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对前沿科学知识抱以持续关注,同时发动身边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更多走进乡村,为乡村青少年带来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与资源;四是应加强乡村与科学组织、科技馆的联系,让更多乡村青少年走进科技场馆,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教导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他强调, 培养乡村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还需要各级政府、行政部门、乡村学校等方面共同作为,形成合力,为乡村科技教育做出更大贡献。“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对到乡村做科普充满热情,愿意到乡村跟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但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希望能有更多科技工作者重视乡村青少年的科技教育与培养,能够真正走进乡村去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只有让广大的青少年真正热爱科学,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才后继有人,才能建设成一个真正的科技强国。”

        2022年“科技教育乡村行”交流活动——乡村青少科技教育发展论坛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主办,以“助力乡村科教 播撒科学梦想”为主题,邀请国内科学家、教育专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2022年科技教育乡村行”优秀基层科技教师代表等,共话乡村青少年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新华网、“科创筑梦”央视频号和“科创筑梦”抖音号等平台同步直播,观看量超过52万次。

 

【纠错】 【责任编辑:刘畅 】
阅读下一篇:
01003009114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8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