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3/ 15 10:45:52
来源:新华网

戴立益: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应做好中学和大学衔接

字体:

        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 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围绕加强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相关问题进行了回答。

        问:您认为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戴立益:我认为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至少该具备3个特质。首先要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科学研究的起点往往是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相辅相成,成为将好奇心落地的助推器。其次是基础扎实,具备超群的跨学科素养。当下重大科研活动已经很难以单一学科来支撑,顶尖科学家往往流行开展跨学科“破圈”研究。最后甘坐冷板凳,勇攀科学高峰的坚持。科学研究往往漫长、枯燥、且伴随着失败。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要敢闯“无人区”,甘坐“冷板凳”,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改进自身。

        问:如何做好中学和大学阶段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衔接?

       戴立益:各个学段通力合作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拔尖创新人才,这是我们的共同使命。要推动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更加紧密衔接,“中学生英才计划”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培养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是一个长线的过程。因此要推动更加常态的双向交流。不仅中学生可以走进大学感受大学的学术创新氛围、享受大学的平台资源,大学教授也要走进中学,经常性开展科普、讲授前沿、分享科学故事。组织开展大中学联合教研,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好的衔接;开展更加紧密的联动合作。聚焦中学生科学兴趣、科学素养培养,大中学联动共建创新实验室、科普站、人才培育班,以大学、中学双导师制引导学生学习适宜的优质课程,支持中学生大胆设想、动手实践,提升好奇心、耐挫力;要构建更为匹配的评价体系。目前大学、中学仍存在评价错位的困境,拔尖人才选拔培养需破除唯分数论,进一步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在英才计划选拔、高考招生中的作用,以评价为指挥棒推动素质教育改革。

        问:高校在培养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方面有如何发挥支撑作用?

        戴立益:我认为可以从8个字入手:聚焦、交叉、颠覆、进步。这也是我们华东师范大学卓越学院的核心战略。

        第一是聚焦,卓越来自健全的思维,培养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需要立足思维训练重新升级打造课程体系、培养体系。

        第二是交叉,要打破学科专业固有体系,推动跨学科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打破校企、校所协同壁垒,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打破区域学校边界,促进跨校优质培养资源共建共享。

        第三是颠覆。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没有统一范式,要给天才、偏才、怪才、鬼才留足空间,坚持“最大的原则性-最大的灵活性”,超常规培养拔尖人才。

        第四是进步。没有看过高峰的人难以攀登、超越高峰。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需要顶尖师资积极参与,从大师引领走向师生共研。同时,拔尖人才培养是长线的过程,需要本研协同、打破分段教学,实施深层次的本研、本博贯通培养。

        问:您对青少年发展有哪些寄语?

        戴立益: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既是历史的亲历者,也即将是历史的创造者。希望青年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跟随先行者的脚步,往学问精深处“钻”,往知识广博处“攀”,让学术为头脑武装,实践为创新赋能,“挑担子、举大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孙晓倩 】
阅读下一篇:
01003009114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0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