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第一课,听李述永、郦波解读汉水的“身世”-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7/17 20:04:37
来源:新华网

暑期第一课,听李述永、郦波解读汉水的“身世”

字体:

  新华网十堰7月17日电(韩怡呐)16日,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十堰市人民政府、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共同主办,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丹江口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极目楚天 钟情湖北“暑期第一课”研学旅行开课式在十堰市丹江口工程展览馆成功举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述永,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导师郦波为北京赴鄂研学的100名学生讲授“暑期第一课”。

  水脉情长

  盈盈天河,迢迢汉水。在丹江口工程展览馆的背后,坐落着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一库净水碧波浩渺,尽数由汉江而来。李述永的讲述正是从汉江开始。

  “汉”字的本意是“天河”,古汉水与天上的银河遥相呼应,孕育出荆楚大地悠远绵长的文化。李述永介绍,据地质学家考证,汉江的诞生,比长江、黄河要早7亿年。沿汉水流域细数,十堰市境内学堂梁子遗址曾发现了百万年前的古人类“郧县人”,比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早30万年;去年在这里发掘出的第三枚“郧县人”头骨化石,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在距“郧县人”30多公里的一个叫辽瓦村的小村庄,发掘出了多个朝代的生活器物……在这里12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留存着举世罕见的地下通史。

  正是滋养了中华文明的汉江流域,在历经悠久岁月之后,依然为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贡献着绵绵之力。

  李述永介绍道,“1952年10月,南水北调的设想第一次提出,此后,通过几代人的接力,数十万建设者在此筑起丹江口大坝,修建了从南至北跨越千山万水的‘水长城’,实现了一江清水送北方的夙愿,为北方人民送上一口甜水。”

  可这一口水,来得极不容易。

  李述永深情讲述了老人江水清和移民干部刘峙清的故事,让学生们深深动容。“为支持工程建设,住在汉江边的人们,有的离开了祖辈生活的故土,有的放弃了维系生活的生计,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均州古城也沉没于万顷碧波之下。挥别家园时,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老泪纵横,捧一把故乡的土上路后,就再也没有回头。”

  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之上,深深镌刻着民族的智慧与时代的史诗,“在接下来的研学活动中,大家可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的千年文脉和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李述永说。

  诗意溯源

  在此次开课式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导师郦波也来到现场,他以《读诗经,看大江》为题,从文学角度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场浪漫又诗意的汉江“探源工程”。

  郦波科普道,人们一贯认为《诗经》是黄河文明的代表,而《楚辞》属于长江流域和江汉流域,实则不然。“《楚辞》里头也有黄河,比如说屈原的《九歌》,其中的河伯就是黄河之神。而在《诗经》中,也能看到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对江汉的向往之情。”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是以江汉之水表现出征的气势;“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是对汉水之鱼的美好向往;“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用汉水之远阔作比,写求而不得的爱情,“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更是将汉水写作天上的银河,无数唯美的畅想组成了《诗经》对江汉的描述。

  郦波表示,从远古时期,人们就渴望着南方的江汉之水,南水北调则是将这种向往化作现实。同时,他说到,从文明史的角度,南水北调也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他希望学生们主动探索的研学目标之一。“在这次研学之旅中,我希望同学们不仅要了解丹江口,要了解十堰,还要从这里开始了解华夏文明之源。”

  在现场,学生们踊跃互动,研学旅行活动在这样积极热烈的氛围中正式拉开帷幕。百名学子将在诸位专家老师的殷殷期盼中,于荆楚大地之上,奔赴“诗与远方”。

【纠错】 【责任编辑:韩怡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