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2/ 22 17:45:00
来源:新华网

积石山6.2级地震丨点点微光,照亮前行路——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救援保障群像扫描

字体:

  新华社甘肃积石山12月22日电 题:点点微光,照亮前行路——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救援保障群像扫描

  新华社记者

  彻夜搜救的消防战士,按需分发药品的医生护士,积极组织自救互助的青年群众……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后,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始终在震区坚守。

  大灾之后,总有宽厚身躯为民抵御寒风;黑暗之中,总有点点微光照亮前行路。

  与时间赛跑

  18日23时59分,积石山县,地动山摇。

  “当时我刚和家里人打完视频电话,就感到宿舍楼摇晃得特别厉害,跑下楼的时候,大队的小伙子们都到了。”积石山县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马通宁说。

  确认接到报警,确认大河家镇有大量房屋垮塌……19日0时10分,距离震中地区50公里的积石山县消防救援大队火速出发;半小时后,大队到达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大河家镇,成为最早抵达的先遣救援力量。

  12月19日凌晨,积石山县消防救援大队队员们在康吊村救援震后被困人员。(国家消防救援局供图)

  车行至康吊村,裹着被子避险的群众围坐在火堆旁取暖。看到消防员,一名村民急切地求助:“有一家三口被埋在房子下面了!”在村民的带领下,马通宁和队员很快赶到被困村民附近。

  “整个房屋都垮塌了,有一名女子被重物压住,她的丈夫和孩子埋得更深一点。”马通宁说。

  情况危急!队员们合力将大块石板抬走,将碎石块一点一点挪开。40分钟后,一家三口获救,用棉被包裹着抬上了担架。

  这只是救援的开始。在随后的救援中,队员们与陆续抵达的多支救援队伍通力合作,共搜救出9名被困人员。

  救援出发前,队员马英明得知自己家人所在的陈家村受损严重,但他毅然选择与队员们一起,前往康吊村进行救援。

  “我在尽力救其他村被困的乡亲们,我的战友也在尽力救我的家人们,我相信我的战友。”马英明说,自己的家乡遭受了这么大的变故,他和他的战友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乡亲们渡过难关。

  19日,甘肃救援工作基本结束。20日,陈家村安置点百余顶帐篷基本搭建完毕,临时安置在这里的陈家村村民也吃上了中午饭。

  “我们与时间赛跑,为的就是家乡能够尽快好起来。”马英明说完,转身和队员继续检查刚刚搭建好的帐篷。

  为健康守护

  医生看病、护士登记、药师发药……在大河村安置点,6位身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坐在长条桌前,组成了“简易门诊”。从确认伤病到拿上药物,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震后1小时,大家就都赶到了医院帮忙,把住院的患者背到楼下,在路边为赶来的患者处理外伤,大家一整天都没有合眼。”回忆发生地震的那天,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医生张巨霞记忆犹新。

  震后第2天,持续救治伤员,转移住院患者;震后第3天,在多个安置点组建医疗救治点,24小时提供医疗服务……张巨霞等130多名医护人员日夜值守,每天都为上千名患者提供服务。

  “地震后我们的医院虽然成了‘危房’,但不论我们人在哪里,一定全力守护群众健康。”张巨霞说。

  身体的病痛需要及时医治,心灵的创伤同样需要尽快抚平。

  12月21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临时安置点,心理救援队员通过游戏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新华社记者王聿昊 摄

  “1、2、3,木头人!”安置点的广场上,孩子们奔跑、玩耍,传出阵阵欢笑声。孩子们的中间,3位身穿红色夹克的大人格外显眼。一位正被孩子从背后紧紧抱住,另外两位则因游戏失败而受到孩子们的“惩罚”。而他们的身份,是从事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救援队员。

  “地震带给人的心灵创伤不容小觑,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能够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尽快走出心理阴霾。”平安甘肃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救援部负责人梁磊说。

  19日5时,梁磊和其他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成为第一批抵达的医疗队伍之一,当时主要的工作是对出现急性应激反应的群众进行心理急救。儿童群体,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

  “震后很多孩子会表现出呆滞、过度依赖、过度恐惧等心理学上的退行表现,借助户外游戏、画画、认知行为治疗等方法,能够打开孩子们的‘心门’,帮助他们疏解情绪、化解危机。”梁磊说。

  让村民安心

  21日傍晚,在刘集乡阳洼村的一处临时安置点,几辆满载救灾物资的卡车缓缓驶入。阳洼村九社社长戚海平大声吆喝着,召集村民们把一箱箱卫生纸、方便面、牛奶等搬运下车,挨家挨户进行分发。

  12月21日下午,在积石山县刘集乡阳洼村一处临时安置点,戚海平在搬运物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地震让阳洼村348户村民的房屋全部受损,村民们被临时安置在帐篷里。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们互帮互助,融入现在的“大家庭”。

  回想发生地震的那一天,戚海平依然心有余悸:“九社一共有53户人家,我们挨家挨户、一个人一个人地找!”

  在搜寻的过程中,戚海平和村民们发现了瓦砾下的3名已经受伤的村民。“当时我们去救人的时候,手上没有任何的工具,只能一起徒手把他们挖出来,不少人的手也受伤了。”

  四处搜寻,直至天明。当受伤的村民全部送医,当没受伤的村民都集中在开阔的广场上时,戚海平才稍稍舒了一口气。

  搜救结束,震后保障成为关键。

  组织村民与前来援助的武警和消防战士一起搭建帐篷,协调社会各界送来的救援物资保障大家吃饱穿暖,仔细照顾老幼病弱村民的起居生活……村民们的衣食冷暖,成了戚海平每天挂念的日常。

  从阳洼村九社社长,到安置点志愿者,身份的增加虽然让戚海平的担子和责任变得更重,但他的干劲也变得更足。

  “我的家不只我自己一个小家,整个九社、阳洼村,都是我的家。我不仅要照顾好自己和家人,还要尽最大努力,照顾好全村的每一个人。”戚海平说。(记者叶昊鸣、王聿昊、董博婷、马希平)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1326113004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