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2/ 22 10:05:2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朝秦暮楚”之地的“今古传奇”——五说十堰

字体:

  提起十堰,你一定想到“山城”“汽车城”“三线城市”,你或许还知道,十堰是“道教圣地武当山所在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但你未必知道,这里有百万年生生不息的人类居住活动史,是“中国诗经文化之乡”,是诞生了筚路蓝缕、朝秦暮楚等众多成语故事的地方;今天,这里还是“全国汽车产业转型示范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这是无人机航拍的十堰城区全景。(全正 摄)

  “十堰是年轻的,也是古老的;是边缘的,也是中心的;是封闭的,也是开放的。”十堰人这样自我画像。

  从仲春到初冬,记者数访十堰发现,山水之间还隐藏着许多令人意料之外的“今古传奇”,蕴含着一个内陆开放型城市独有的个性。

  不只是山沟里的“十道堰”,还有莽莽平川和文脉不断

  十堰是一座常常被外界误解的城市:地处大山深处,是个山沟沟里的城市,只有几十年的“建城”历史;一些外地人不知道著名的武当山就在十堰,甚至只知道有武当山,不知道有十堰市……

  的确,十堰位于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之处,北抵秦岭,南依巴山,境内群山绵绵,沟壑纵横。地如其名,十堰城区所在地,确曾有十条筑土壅水的堰坝。明代薛刚纂修《湖广图经志》即载有:“十堰,在县(今郧县)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

  初进十堰城,新建的健康步道依山就势,蜿蜒盘旋,站在步道上远眺,群山环绕下的车城,车水马龙,不由令人感慨人在城中、城在山中,难免显得有些逼仄。

  但是,出十堰主城区往北,经十堰大道驱车约半小时,眼前豁然开朗,呈现出一片开阔地带。汉江至此,水面宽阔,两岸地势平坦,展现出不一样的城市格局。这里便是古时候的郧阳府、今天的十堰市郧阳区,已有3000多年建城史。

  “这是一个能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汉水河谷。”汉江师范学院副校长吴冰表示,作为比长江黄河还要早7亿多年的中国最古老河流,汉江在这里横贯秦岭巴山之间,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壮美地形。

  今天的十堰城区是由1967年第二汽车厂开工起步建城,当时为了“三线建设”需要,选址在大山之间的十道堰。随着城市建设拓展,十道堰目前仅剩犟河头堰。

  既有山大沟深,也有莽莽平川,十堰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交汇的秦岭南麓汇水区,境内河流纵横,除了汉江,还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河流冲刷淤积,形成大大小小的河谷坪坝。历代居民陆续建起郧阳、均州、上津等众多古城,成为连接洛阳、南阳、襄阳“三阳”的商贸、军事重镇。

  自郧阳再往西北百余公里,汉江支流金钱河河谷,一座上津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古城墙青砖砌筑,外形好似古代“官靴”,周长1200多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内依旧保存着典型的明清民居风貌。史料记载,早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建城记载,坐拥汉江之便,上津码头连南接北,曾经舟楫穿梭、商贾云集。

  古城见证了十堰的文脉厚重,但十堰的厚重远不止于此。

  在郧阳区,汉江受群山阻隔形成连续4个大拐弯,成为三千里汉江弯曲最密集的河段。连续拐弯尾端的南岸,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内,曾发现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龙蛋共生的恐龙蛋化石群。曲流拐弯的启首处,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遗址,因发现距今百万年的“郧县人”头盖骨而震惊于世。

  走进学堂梁子遗址的考古方舱,200多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动物化石密集叠压,大量新出土的石器等待清理登记。2022年5月,学堂梁子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在“郧县人1号头骨”发现33年后,相距33米远的发掘地层壁面上,“郧县人3号头骨”破土而出。

  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郧县人3号头骨”与此前同一遗址发现的1号、2号头骨,同属于至少百万年前的直立人,且头骨保存更加完好、形态更为清晰,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

  “3号头骨位于探坑的西南角边缘,若当时划定考古区域往北偏上一两米,就要与这个惊世发现失之交臂了。”仍在现场忙碌的考古队员介绍,“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顺利出土这个完整的百万年前古人类头骨,实属众多偶然中的必然。”

  距学堂梁子遗址直径百公里范围内,先后发现距今约80万年的“梅铺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白龙洞人”、距今约10万年的“黄龙洞人”等多处古人类化石……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十堰古人类遗址如此富集,在全国仅有、世界罕见,表明汉江流域以郧阳为核心的区域堪称人类进化廊道。

  百万年人类活动生生不息,数千年文明孕育发展代代相传。距学堂梁子遗址约11公里的汉江南岸,考古队员在郧阳区柳陂镇辽瓦店子遗址经历多年考古发现,从上至下纵深每发掘一到两米,就会展现一个朝代的文化层,层层叠压从明清到夏商时代的文化遗存,堪称“中华文明通史遗址”。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来看,十堰不仅不是边缘地带,而且是中国文明演进、文化交融的重要核心区域。”吴冰说,十堰历史文化足以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更是中华大地生命不断线、文化不断层、历史不断代的缩影。

  不仅是“朝秦暮楚”之地,还有古老《诗经》千年传诵

  如果将湖北地图看做一顶大檐帽,十堰如处帽徽位置,是名副其实的“朝秦暮楚”之地。

  走访十堰各地,记者注意到,流传至今的许多成语,与当地自古以来的多元文化密切相关。“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正是楚国先民早期在汉江中上游一带艰苦创业的生动写照。先秦时期,这里有庸、绞、郧、房等上古方国。绞国被楚国围攻,被迫在国都之下订立“城下之盟”。战国兵戈不断,十堰一带处于秦楚两个大国相互征伐交锋区,有的地区一时为秦所占,一时又为楚所并,归宿反反复复,因而有了“朝秦暮楚”之说。

  “朝秦暮楚”之地,文化冲突明显,文化融合更为显著。考古发现境内古墓葬以楚墓为主,文化内涵基本上属于楚文化系统。随着楚国势力的削弱,墓葬中秦文化的元素增多,秦楚文化的相互浸染日益突出。

  十堰还是一个移民流入之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造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迁徙潮。十堰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成为“衣冠南渡”的移民聚集地。明清时期的战乱纷争中,这里也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集中流入地。

  十堰还有一个特别的历史文化现象:流放文化。相传尧帝的儿子丹朱,就被流放于今天十堰房县一带。唐代,太宗次子李泰谪郧乡,今天郧县檀山发现李泰家族墓,是长安地区之外少见的唐代藩王家族墓地。作为废太子乃至废帝的李忠、李显、李重茂等,也相继贬谪流放于均州、房州一带。

  “朝秦暮楚”之地,移民、流放之所,带来多元文化在此聚集、碰撞。“民多秦音、俗尚楚歌”等民俗风情保留至今。

  “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见了低下头……”在房县门古寺镇草池村,一阵阵高亢嘹亮的歌声不时传来,打破大山的宁静。这是当地老人正在唱着流传已久的民歌。

  起初,村民们并不知道歌词出自《诗经·关雎》,他们只是觉得这些民歌唱的是家乡的山水和自己的心声。直到后来有专家到房县采风,竟然发现古老的《诗经》一直在当地民间传唱。

  房县村民世代好歌,直至今日村村有“歌布袋”,镇镇有“民歌王”。当地曾经开展过民间文化普查,搜集到民间歌谣上万首,其中竟有百余首含有《诗经》元素。穿越两千多年时光,《诗经》以民歌的形式在大山深处流传,不得不说是当地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些研究者认为,《诗经》的主要编纂者尹吉甫就是房县人。房县民间流传着许多尹吉甫的故事,“尹吉甫传说”还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考证这些现象,学者认为是流放者带来的宫廷文化与本土文化发生融合,催生了特有的地域文化。

  9月26日,中国房县第五届诗经(黄酒)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演员在表演节目。

  有诗还有酒,诗酒不分家。房县不仅是“中国《诗经》文化之乡”,还是闻名于世的黄酒之乡。

  房县黄酒是一种风味独特的米酒,传说是西周时期的“封疆酒”,另一种说法是唐代宗室带来的“皇酒”。经过多年培育,如今黄酒走出深巷,走出大山,成为家喻户晓的餐桌佳品,也是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从远古时代的人类活动,到流传千年的《诗经》文化、武当道家文化,地处山区的十堰,几乎从未远离时代潮流。

  2500多年前,尹喜携老子所著《道德经》在武当山归隐修道;600多年前,张三丰将《易经》《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在武当创立内家拳体系;明永乐年间敕建,嘉靖年间重修,建成武当山“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道教建筑群,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凝结着中国智慧的道家思想、太极功法、人文建筑在十堰武当山相辅相成、生生不息。

  “南跨荆襄、北枕商洛、东抚南阳、西掖汉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区域,使十堰自古享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美誉。如今,走在十堰街区,经常能看到北京路、上海路、重庆路、浙江路等以全国各地命名的道路和街巷,一天饮食安排也往往南北杂糅:早上肉夹馍,中午腊肉锅,晚上主食水饺配米饭。

  不只是“靠东风”,“二次创业”的汽车城依然名副其实

  十堰是座移民城市,不仅因为历史上的一次次大规模移民,丰富了这里的文脉传承,而且因新中国“三线建设”,彻底改写了城市格局。

  1967年4月1日,第二汽车厂开工典礼在十堰炉子沟举行。二汽是东风汽车的前身,1975年建成投产后点燃了“中国人也能自己造汽车”的工业梦想,汽车产量一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

  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十堰,是一座与“东风”高度关联的城市。

  湖北成立十堰市,初衷就是全方位服务二汽建设,十堰市负责人还曾由二汽党委第一书记兼任。在很多老居民记忆中,二汽厂区的面积就代表着十堰城区的范围;对外介绍十堰,都是以“东风所在地”为傲。

  立足于发展空间、市场需求等综合考量,2003年9月,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从十堰搬至武汉。十堰一时间陷入沉寂,倍感失落、迷茫,甚至委屈。

  彼时,东风及配套汽车的工业产值超出全市GDP的60%。东风总部搬迁,给十堰带来巨大冲击:工业产值和地方税收大幅下降,酒店门前车少人稀,旺盛的楼盘交易日渐冷落,商场里原本走俏的商品变得无人问津,城市“空心化”论调不断……

  长期以厂为家的东风职工内心更加复杂。建厂之初,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举家搬迁扎根大山。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建起的汽车生产基地,成长为全国一流企业后,总部却要外迁。

  同时,很多职工也明白,十堰地处山区,工业用地不足、交通运输不便、远离市场一线,也必将困住东风的长远发展。二汽落户十堰,是历史的选择;总部搬出十堰,也是时代的安排。

  来自五湖四海的十堰人,用山的朴实建起了一流的东风,用海的胸襟理解了东风的选择。

  自此,十堰开启了没有退路的“二次创业”。

  陆续建成高速公路、民航机场、高速铁路,打通交通束缚;新建一批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培育电力、医药、设备制造等新产业;发掘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优势,重塑“车城”竞争力。

  总部搬迁,但东风商用车生产基地还在。走进东风商用车生产线,数百名工人在流水线上和自动化机器人各司其职,每3分钟1辆东风商用车下线。今年前三季度,东风商用车累计销量达26.07万辆,同比增长10.08%。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陈向阳介绍,东风商用车现在一些型号的驾驶室内不仅能做饭、冰鲜,还能提供简单淋浴,满足司乘各类需求;同时在城建、矿山、环卫等各个细分市场,已完成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等新能源车型布局。

  不仅东风商用车,十堰汽车产业近年来全面挺进新能源赛道。十堰远景动力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车间内,新能源电池制造的匀浆、涂布、辊分、模切、卷绕、装配等数十个工序高速高精度全自动化运行。

  目前十堰已布局26家规模以上新型动力电池企业,已建、在建或将建的新型电池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十堰共生产新能源汽车7.3万辆,占湖北省总量的30%,出口占全省51.3%。

  发掘汽车产业链整体优势,十堰正在全力建设“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发展联合体”。眼下,十堰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2000余家,生产零部件总成1000余种、零部件4000余种,产品辐射全国,出口72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善、规模最大的商用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聚集区之一。依托零配件供应链优势,驰田汽车近年来投资10多亿元在十堰建起一座造车智慧新工厂,高端重型专用卡车年产能达6万辆。

  “到2025年,我们规划汽车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500亿元。”十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介绍,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一个全新的汽车工业基地正在显现“新质”活力,一个新型的“汽车城”依然名副其实。

  不只做“守井人”,“桃花源”里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十堰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更有古老的农耕文明。从地名就能看出,农耕是贯穿这个山区千百年文明的深厚底色。

  “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明朝韩弼所作《十堰春耕》,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十堰百姓辛勤劳作的情景。

  驱车抵近位于张湾区花果街道的头堰水库,狭长水面山光水色,波光粼粼,坝外谷底开阔、厂房林立。从空中俯瞰,头堰水库形似“人”字。东风公司退休职工介绍,这里50多年前还是犟河的头堰,能灌溉周边4000多亩水田;二汽建厂时头堰被加固成坝,形成水库。

  十堰市众多堰坝等水利工程中,最大最有名的,当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库横跨鄂豫两省,被当地群众称为“中华大水井”。水库在十堰境内库区面积占比约60%,共淹没土地55.2万亩,占总淹没面积的60%。修建大坝水位抬高后,郧阳、均州两座千年古城沉没江底。

  中线工程全线通水9年来,从丹江口水库调水总量超过600亿立方米!平均折算,相当于每年调出了476个杭州西湖蓄水量。

  如今,首都北京每三杯水中,有两杯来自丹江口水库。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成为十堰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最光荣的时代使命。

  虽然每年会减少20多亿元的税收,十堰毅然关停迁建561家规模以上企业;库区18.2万只网箱、21.9万亩围网被拆除,5万名渔民上岸转产;全球30多种主流污水处理工艺中,十堰结合实际应用27种,成为污水处理技术“博物馆”;运用卫星遥感、AI技术,搭建起库区“空、天、地”防护网……十堰人全力以赴当好“守井人”。

  守护一泓碧水,光发展不保护不行,光保护不发展也不行。“作为全省‘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是十堰必须承担的使命任务。”十堰市市长王永辉说。

  堵河是汉江的最大支流,这条古称“武陵水”的河流,在竹山县群山中形成华中地区最长、最深、最窄的武陵峡。

  泛舟武陵峡,山峦俊秀陡峭,飞泉流瀑。由于峡谷平均宽度仅5米左右,抬头仰望,九曲回肠、青天一线,最狭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后别有洞天,恰似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景象。

  “这儿可能真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所在地。”曾担任竹山县文联主席的华赋桂介绍,竹山自秦时就被称为“武陵县”,竹山“桃花源”目前仍有数户农家居住,这里地处秦楚交界,更贴合“避秦时乱”躲进深山的描述;《桃花源记》说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而竹山就紧靠古时南阳郡。

  世外桃源或许出自陶渊明想象,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却成为世代以来人们心目中农耕生活的理想状态。

  经历脱贫攻坚使83.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后,十堰近年来从养老中心、托幼服务、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村公路等农民身边的“六件事”着手,推进乡村建设,帮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的乡村“怡然自乐”生活。

  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被称为丹江口大坝“坝首第一村”。去年以来,蔡湾村组织村民投劳、争取项目、筹集资金、铺设管网。农户污水全部收集进入村口的微动力污水处理站,通过沉淀和“长蒲+美人蕉”本土植物根系净化等方式集中处理。村民董德标家房顶装上光伏板,自家用不完的电量还能上网挣钱,“现在村里生活环境,让很多城里游客都羡慕呢”。

  50平方米的“陆基循环大鱼桶”抵得上传统养殖5亩水塘的产量;橄榄树不仅能本地精加工橄榄油,还能用碳汇收益权做质押担保向银行申请“碳林贷”;宅基地、林地、荒山也能存入“两山”银行,入股引进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等项目;引进北冰洋、红牛、怡宝等品牌投资设厂,建设千亿级绿色水经济工业园……

  一系列生态价值转化方式,持续推动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不只有“刚柔相济”的道法自然,更有“难中求成”的城市韧性

  十堰人常用“仙山秀水汽车城”来概括自己的城市特色。

  山有武当山,“仙”在道法自然。细看武当山太子坡、紫霄宫、南岩、金顶等建筑,无不是巧妙利用峰峦的雄壮和崖涧的奇幽,使建筑与山势、岩石、溪流融为一体,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水是丹江水,“秀”在水质优良。古时称为“沧浪水”,如今号称“小太平洋”,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国家标准II类以上,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6项达到Ⅰ类标准。

  山水相依,刚柔相济,赋予十堰独特精神气质。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说,这座城市是在艰难困苦中建成的,天然有着难中求成的城市基因。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记述着1935年长征途中,十堰郧西县400多名群众顶着要坐牢、被杀头的危险,自发参加红25军,加入这支经历长征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

  “三线建设”中,十堰群众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建设大军一起战天斗地,建起今日十堰城。二汽创业之初,建设者们用干打垒、搭芦席棚的方法建造厂房,一条山沟一个厂。没有通电,他们挂上一盏盏马灯,在芦席棚里搞开发造汽车。

  丹江口水库建设时,十堰46.9万群众为了国家利益,拆梁装车、惜别故土、举家搬迁。十堰籍作家梅洁在《大江北去》一书中这样记载:他们都知道北方缺水,尤其知道北京缺水,于是,当他们含泪亲自拆掉自家的房屋远迁时总是对我说:“以后你在北京喝上老家的水时,给我们捎个信儿……”

  “唐朝十堰地区就相当于长安城南部的拱卫者,如今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向首都送水的护井人。”十堰市社科联副主席柏东明说,“在一次次顾全大局中主动担当国家使命,深刻感悟到国家强盛才能生活幸福的家国情怀,始终是十堰人个性的鲜明底色。”

  一次次担当使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急难险重中全力求成、干则必成,写就十堰这座城市山一般的硬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又让十堰拥有水一般的灵气,能够把握机遇、善谋善成。(记者 惠小勇、皮曙初、李劲峰 参与采写 李伟、伍志尊、宋立崑)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