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鲁东大学人文学院聚焦学校博士单位申建攻坚,弘扬“严谨精益卓越”鲁大质量文化,积极探索新文科全环境育人模式,赋能新文科人才培养,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推进人才培养理念与机制更新,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该院落实“大思政课”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知识建构为主的课程体系创新拓展为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培养的模块化课程群,融入源自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胶东公学以来的红色办学基因和文史特色,构建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开放协同的全环境育人机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传播为主线,该院创建15个专业特色社团,实施“志愿服务”“文学创研”“专业实践”三大类实践活动,赋能学生全面成长。1个实践团队获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 个团队获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全国铜奖,立项国创计划 3项等。贯通线上、线下第一、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育人空间,引导学生提升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推进新文科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毕业生内涵支撑力
推进传统文科专业改造升级。该院对接国家文化战略和地方数字文化、精品旅游需求,构建跨学科专业方向,致力推进“AI+”数字人文研究、“文旅+”创意写作和地方文化研究等,力求学生学有所用。改革新文科专业育人模式。融通行业企业教育资源,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理实结合、数字赋能,完善多主体育人,打造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新文科专业教育模式。
凝练数智辞书、海防文化、山东红色文化等跨学科研究新方向,该院与科大讯飞、烟台文旅局等共建省特色学院,成立烟台海防文化研究会。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和平台,不断完善供需对接机制,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推进就业工作体系构建,提升毕业生素质硬实力
坚持体系建设,筑牢就业根基。该院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强化顶层系统谋划,落实落细责任分工。定期分析研判就业形势、研究有效举措、制定工作方案,确保就业工作有序推进。打造政治强、业务精、效率高的就业骨干队伍,建立就业网格化管理模式。
坚持岗位拓展,拓宽就业渠道。该院围绕师范专业特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力度。与东营天立、潍坊新纪元、沂源一中等签订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协议,邀请昌乐二中、章丘双语、潍坊银行烟台分行等来院,组织现场面试。前往烟台天立、爱华等民办学校实地参观,为毕业生营造“沉浸式”就业体验。
推进就业工作人文关怀,提升毕业生就业综合力
坚持指导服务,精准就业帮扶。该院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体系,组建毕业生空中就业社区,将就业政策、招聘发布、签约流程、创业指导和心理纾困等内容直接传输到学生移动端,确保线上服务不停歇,就业指导不打烊;建立人文学院用人单位数据库和民办学校数据库。做实做细分类指导,针对家庭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一生一策”精准帮扶,助力学生实现多元化就业。开展线上指导140余次、考研辅导12场,召开毕业生家长会4场,推荐毕业生定向签约40余人,西部计划输送学生20人。
下一步,鲁东大学人文学院将继续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思维、迎难而上,不断完善新文科全环境育人模式,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合力,按照学校就业工作总体部署安排,坚决完成25届毕业生指标任务,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王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