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6/ 10 20:19:52
来源:新华社

新华全媒+|“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字体: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让我们走进天津

看他们如何传承非遗文化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印、绘、裱的五大传统工序丢不得,这正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魅力所在。”杨柳青木版年画霍氏古一张画店的第七代传承人霍树林说。

  霍树林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进行刷墨(6月6日摄)。

  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霍树林(左)和父亲霍庆有交流下一阶段的年画制作(6月6日摄)。

  今年42岁的霍树林因为出生在年画世家,从十岁就开始跟着父亲霍庆有——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彩绘,中学时接触勾线、刻版、印画等,参加工作以后坚持磨炼装裱技艺。

  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霍树林把印好的“画坯子”进行晾晒(6月6日摄)。

  霍树林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准备进行勾线(6月6日摄)。

  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霍树林(左)和妻子王丹一起进行彩绘(6月6日摄)。

  多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霍树林和父亲将散落在各地的古版、画稿搜集起来,筹建起一座年画博物馆,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年画古版有上百块。霍树林说:“得让年画从墙上‘走下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如今,他和同为传承人的妻子王丹一起将年画元素与现代文创相结合,设计出的团扇、宫灯、扑克等产品,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霍树林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印画(6月6日摄)。

  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霍树林(右)和妻子王丹一起进行彩绘(6月6日摄)。

  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霍树林在用布擦拭画框(6月6日摄)。

  在天津市鼓楼附近,魏博文在放飞一架制作完成的风筝(6月8日摄)。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又被誉为天津工艺美术品的“三绝”之一,其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集多种手工技艺于一体。“风筝魏风筝以打眼扣榫为结构,折叠后还可以放到一尺小盒里,既可以放飞,又可以作为室内装饰。”今年29岁的“风筝魏”第五代传承人魏博文说。

  在天津市鼓楼附近的工作室里,魏博文在制作风筝骨架(6月8日摄)。

  在天津市鼓楼附近的工作室里,魏博文在创作一幅风筝画稿(6月8日摄)。

  出身风筝世家的魏博文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跟随父亲魏国秋“入行”做风筝。他从自己有所基础的绘画着手,发挥年轻人的创新优势,在风筝设计上屡屡出新,不仅与一些游戏公司合作推出风筝联名款,还推动风筝制作技艺的改进创新,设计了适合在室内放飞的迷你风筝。

  在天津市鼓楼附近,魏博文在放飞一架制作完成的风筝(6月8日摄)。

  在天津市鼓楼附近的工作室里,魏博文在给大学生讲授风筝技艺(6月8日摄)。

  为让这门技艺不断传承下去,魏博文一有时间就到校园里讲风筝、做风筝,传授风筝技艺,“我希望有更多孩子们从风筝制作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收获放飞风筝的快乐。”魏博文说。

  在天津市鼓楼附近的工作室里,魏博文在展示一只造型精美的迷你风筝(6月8日摄)。

  在天津市鼓楼附近的工作室里,魏博文在制作风筝骨架(6月8日摄)。

  历经老肥发面、热油烫酥、拌料和馅、和面、压条、搓制成型、炸制等20多道工序,一支秉承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十八街麻花便制作完成。“我做了30多年的麻花,看似简单,实则讲究。”今年57岁的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生产车间主任、中华老字号百年技艺传承工匠王洪德这样说。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徒弟赵宝阳在王洪德(右)的指导下搓制手工麻花(6月8日摄)。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赵宝阳为手工麻花制作准备馅料(6月8日摄)。

  上世纪80年代,因为爱吃麻花,中学毕业后的王洪德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学徒工,开始和车间老师傅学习手工麻花的制作。从50克的小麻花到超百斤的巨型麻花,王洪德用30余年的时间在麻花的制作中倾注青春热血,只为让他儿时追求的老味道麻花继续传承。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赵宝阳完成手工麻花制作中白条和麻条的制作步骤(6月8日摄)。

  “三分紧、七分松,双手一提自然成。”王洪德在工作时常常手把手带徒弟赵宝阳,并叮嘱步骤要领,“麻花的制作过程环环相扣,力度、火候掌握好才能让馅料不散,炸制出的麻花外观精美。”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王洪德(左二)为徒弟赵宝阳讲解手工麻花的制作历史(6月8日摄)。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赵宝阳在备料和面,准备手工制作麻花(6月8日摄)。

  32岁的赵宝阳是王洪德的徒弟。10年前,赵宝阳抱着探索十八街麻花香味密码的好奇心来到桂发祥,向老师傅学习请教,成为了一名传统手工麻花制作的青年传承者。经过不断学习积累,赵宝阳在王洪德的指导下成长为麻花生产车间副主任,并开始带着更多的年轻人,向他们传授传统手工麻花的制作技艺。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王洪德(右)为徒弟赵宝阳展示搓制成型的麻花(6月8日摄)。

  2014年,作为“天津三绝”之一的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个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天津传统美食在一代代手工匠人的传承下,让老味道得以传承。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王洪德(左)和徒弟赵宝阳欣赏重达百斤的巨型麻花(6月8日摄)。

  记者:赵子硕、李然、孙凡越

  新媒体编辑:李梦馨、张铖、周大庆、卢烨

  图片编辑:林革、李安、马晶、张维革、任正来、刘梦琪

  报道员:王雅楠

【纠错】 【责任编辑:刘笑冬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169000000000000001110109112968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