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4/ 01 21:09:55
来源:新华社

听,雄安奋斗者的心声

字体:

  护鸟志愿者韩战桥:“鸟类天堂”胜景重现

  烟波浩渺的白洋淀,140多个淀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候鸟迁徙通道上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

  雄安新区护鸟志愿者韩战桥今年49岁,是安新县同口小学的一名教师。他的家就在孝义河湿地附近。工作之余,他总是背着相机、骑着摩托车到淀边进行巡护。参与爱鸟护鸟工作4年多来,他亲眼见证了家乡的生态之变。

点击音频收听详细内容↓

  “雄安新区设立之前,我们家乡的环境不是很好,水看上去都发黑、发红,水里鱼很少,对应的,鸟也很少。”韩战桥回忆。

  经过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淀区水质得到了大幅提升,跻身全国良好湖泊行列。随着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鸟类天堂”胜景重现。

  “以前有些没有见过的鸟,现在都能看见了。比如我最近记录到的罗纹鸭、绿翅鸭,还有琵嘴鸭等等。”韩战桥说,这几年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增强了,一些爱鸟护鸟志愿者的队伍也逐渐壮大了,现在安新县志愿者人数已经超过了两千人。

  如今的白洋淀再现往日活力,一幅淀水清、碧空蓝、百鸟飞、秀林绿的美丽画卷越发彰显。

  平地起新城——建设者眼中的雄安变迁

  陈发胜是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职工,他2021年年初来到雄安,承建河北建投金湖未来城第三、第四标段,任项目指挥长。

  中建二局河北建投雄安·金湖未来城项目第三、第四标段位于容东片区西南部,毗邻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建成后将助力容东片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协调融合、绿色智能的综合性功能区。

  当前,这个项目第三、第四标段已进入收尾阶段。两年建设期间,陈发胜见证了雄安新区的发展变化。

点击音频收听详细内容↓

  “当时整个容东这一片全是田,可能提前做了一些基础设施,例如地下管廊这些,但是路没有形成,路只是路基。到2021年的年底,基本上主体都竣工了。建设期间,塔吊林立。特别是晚上,就看到里面灯火辉煌。”陈发胜说。

  六年来,雄安新区总开发面积覆盖120平方公里,35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环城市外围道路、内部骨干路网、生态廊道、城区水系等城市建设“四大体系”基本成型,并同步推进功能和平台开发,为企业和人才导入提供了支撑。

  “这个地方节奏很快,基本上现场每天都有变化。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是确实看到成果后也很自豪,同时对雄安的建设未来充满信心。”陈发胜说。

  科技达人李强:创新沃土 大有可为

  在雄安新区,楼宇拔地而起的同时,更多科技元素也在融入城市建设。作为首家总部落户雄安的人工智能企业,眼神科技深度参与了雄安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

  2017年,眼神科技是作为北京中关村首批十二家企业之中唯一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来到新区,参加雄安智能化的建设。2018年,眼神科技将总部正式迁入雄安新区,成为首家总部落户雄安的人工智能企业。眼神科技雄安事业部总经理李强回忆,当时是他作为一个技术支持人员第一次来到雄安新区。

  来到雄安新区创业后,这里开放的工作环境给李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点击音频收听详细内容↓

  “雄安新区,它是一个特别开放的地方,尤其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顺畅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环境,让大家能够在雄安新区形成一股科技的合力。”李强说,“它是一张白纸,尤其是在科技领域是一张白纸,会给我们提供科技创新的试验田。”

  作为“未来之城”的雄安,是科技创新的一片沃土。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道路……新技术在雄安新区应用落地层出不穷。雄安的火热建设场景和未来发展机遇,让李强更加坚定了扎根雄安的想法。

  智慧交通、智慧建筑,从云端到地下,智慧化场景已经应用在雄安的各个角落。当下的雄安新区,正在用科技的力量托起一座智慧之城,蓝图中的“未来之城”正加速向我们走来。

  海归博士陶冶:以创新成果共筑“未来之城”

  创新之城的拔节生长,离不开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几年来,雄安新区把做好科技、人才、创新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努力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我在2017年的时候,就是听到了雄安新区建设的计划。当时听到这个计划就非常地兴奋,我们自己将会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通信光子集成芯片实验室主任陶冶回忆说。

点击音频收听详细内容↓

  有着12年海外留学经历的陶冶,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2022年1月,他加入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通信光子集成芯片实验室,投身微波光子学和集成光电子领域的科学研究。

  “微波光子学技术和光电子集成技术,这个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陶冶说,“在雄安发展这样的技术,既符合雄安的战略,对我们来说,也有一个很好的舞台,能把我们的技术在雄安实现一个产业落地。”

  创新需要平台。雄安全面深入实施“雄才计划”,以雄才卡为载体建立涵盖教育、医疗、住房、税收奖励等在内的“菜单式”政策包,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雄安新区在科创平台建设、科创人才引进、科创项目落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陶冶眼中,雄安是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天然土壤,他为自己参与这座“未来之城”的建设而倍感自豪。

  “很高兴能看到我们自己的科研成果也能为这个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发挥出它的作用,能真正实现智能城市、未来城市的建设。”陶冶说。

记者:范世辉、岳文婷、曲澜娟、张硕、苏凯洋、邹尚伯

编辑:董琳娜、熊洁、张欢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60112948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