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4/ 21 07:28:5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沿着2700年文脉一路走来:新郑的新征程

字体:

  阳春三月,芳菲人间。黄河之畔,具茨山下,在河南郑州新郑市,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将于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正式举行。

  新郑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春秋时期郑国迁都到此,2700多年文脉绵延不绝。往事越千年,如今的新郑根植文化厚土培育产业新苗,绿水润城、青山作伴,千年古城正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

  摊开新郑地图,黄水河(古溱水)与双洎河(古洧水)交汇,在地图上画出一副峥嵘的牛角,民间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郑国迁都到此后,为区别陕西的旧郑始称“新郑”。战国时期韩灭郑后迁都新郑。

  8000年前,居住在裴李岗的先民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氏族社会,在此寒耕暑耘、酵米成酒;5000多年前,相传黄帝在这里出生、创业、建都;郑韩故国在新郑建都更是长达500余年……

  悠久的历史为新郑留下了遍地的古迹,裴李岗遗址、郑韩故城、后周皇陵等著名遗迹星罗棋布,占据了新郑版图的三分之二之多。文物遗存之丰富、品级之高世所罕见。

  新郑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赵舒琪介绍,新郑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7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15处,馆藏文物6万余件,举世闻名的莲鹤方壶就出土于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

  2700多年来,新郑人才辈出。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战国水利家郑国、汉代军事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学鼻祖李诫、元代天文学家许衡、明代名相高拱等都是新郑“老乡”。

  根植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新郑聚焦文化和旅游的结合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黄帝故里景区、郑韩故城、具茨山、裴李岗遗址等串珠成链,精心推出一批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沿着历史文脉感受古城脉搏。

  此外,新郑还引进现代文旅业态,大型实景演出《黄帝千古情》场场座无虚席,破旧杂乱的老城南街改造成了古朴典雅的南街古巷,连年举办枣乡风情游、白居易诗歌文化季等特色活动,以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得益彰。

  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正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游玩。仅今年春节假期,全市各个景区就接待游客32万余人次。而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共赴一场“心灵之约”。

  产业发展袭古盈新

  在裴李岗考古工作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永强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他的“宝库”:不大的储藏间里,一个椭圆形的片状包裹格外醒目,旁边的一根短棍同样被裹得严严实实。

  “这是石磨盘和石磨棒,距今约8000年。”李永强说,这是裴李岗遗址迄今为止发现的体型最大的植物性食物加工工具。裴李岗还出土过一些炭化枣核,极有可能新郑8000年前已经有了驯化的大枣。

  裴李岗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北方地区的粟黍旱作农业与南方地区的稻作农业在此交汇。

  民以食为天,现在的新郑,食品加工仍然是当地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中储粮的六大油脂油料基地之一就坐落在新郑,每天可加工大豆3000吨。这里还有中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加工企业“好想你”,白象、世通、达利、光明、金星啤酒等众多知名食品企业也在此布局。与之配套的调料、酱菜、零食以及易拉罐、包装箱等产业正日益完善。

  新郑同样承袭了“高端制造”的传统。在郑韩故城东城东部大吴楼村,发掘出春秋战国时期铸铜作坊遗址,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先后出土了熔铜炉、耐火砖、鼓风营等多种文物,是一处铸造青铜礼器、兵器、生产工具和钱币的遗址。

  而今天的新郑依然是县域先进制造的代表。围绕“芯片”与“显示屏”两大主线,新郑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园,引进15家链上企业。2022年3月,园区企业华思光电生产出河南省内第一片Mini LED直显产品;另一家企业锐杰微的芯片封测项目月封装芯片超过6000万颗,填补了河南省集成电路封装行业的空白。

  除了食品、电子信息,近年来,新郑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凭借紧邻航空港区的优势打造高端商贸物流产业,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高端文旅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

  《新郑市人民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19.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稳居河南省县(市)首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分别升至第37位、27位,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连年位居河南省县(市)首位。

  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溱与洧,方涣涣兮。”

  春和景明,草长莺飞,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湖面碧波荡漾,游人徜徉岸边,再现《诗经·郑风》的惬意春光。

  然而,多年以前双洎河的部分河段却是另一番光景。

  “原来杂草丛生,几乎掩盖河道轮廓,平时臭气熏天,一下雨更是污水横流。”一名在河边散步的群众告诉记者,经过治污疏浚,沿河公园不仅游人如织,就连多年难觅踪迹的白鹭都回来了。

  溱洧之变是新郑生态改善的一个缩影。十多年来,新郑实施全域生态治理和城市景观建设,建成多功能街心游园55个、大型城市公园13个,形成交错相连的城市绿地网络,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6.7平方米,市民推开家门即是诗和远方。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保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新郑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建设。

  新郑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宏伟说,在项目谋划、招引和建设方面,新郑严守生态保护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项目落地必须经过严格环评,让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绿、成色更足、质量更优。

  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已经成为新郑的金字招牌,吸引各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不少合作伙伴、亲朋好友来到新郑后都很震撼,没想到郑州的一个县级市就有几千甚至上万年的历史,生态环境更是不输南方城市,纷纷表示‘很有投资潜力’。”来自福建的郑州市人人利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鹏威说。

  近年来,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级战略深入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平台融合联动的叠加效应也持续显现,为新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当下的新郑正以竞进状态、拼抢姿态,奋力打造兼具自然生态之美、历史人文魅力彰显的现代化全国一流中等城市。

  郑州市副市长、新郑市委书记马志峰说,新郑将以建设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宜居宜业生态城市为载体,重点聚焦发展高端产业、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历史文化特色、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记者唐卫彬、林嵬、牛少杰)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727112954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