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触摸春耕备耕中的科技范-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3/29 12:27:10
来源:新华社

在内蒙古,触摸春耕备耕中的科技范

字体: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9日电 春分已过,北疆大地春耕备耕如火如荼。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辽阔平整的土地尚未开始播种,却多出了一道道一人多深的沟垄,这里正在开展高标准示范农田改造。

  去年,侯家营子村瞄准“节本增效”,引入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系统,建设输配水管网,采用小流量滴灌技术,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定时、定量精准灌溉,提高水肥利用率。一道道沟垄就是为了铺设管网而挖掘的,这些管网将黄河水与地下水资源汇聚到6处储水罐集中管理,配置4个泵房、6套首部枢纽系统,进行自动化灌溉和施肥操作,实现了“井黄”双控双灌智能灌溉。今年,该村计划完成2.7万亩高标准示范农田改造,现已完成1万余亩。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在建设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输配水管网。新华社记者 达日罕 摄

  传感器安装在农田中,可以测算农作物的灌溉量、灌溉时间等,并向村民发送分析结果,提供灌溉、施肥、增氧等建议,实现了对大面积耕地水肥等一体化的精准管理。村民坐在家中,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查看庄稼生长情况。

  白泥井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常务副主任侯哲介绍,该村高标准示范农田每亩地的改造费用在2500元左右,全部由国家项目资金拨付,农民自筹100元用于后续管护。“从已完成改造的农田来看,相比于喷灌,每亩地可节水50%左右,粮食作物增产约100公斤。”

  达拉特旗水利局副局长李锋介绍,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当地地下水水位有了明显回升,白泥井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回升1.3米,其他超采区水位平均回升1米。

  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当地干部群众抢抓农闲备耕“黄金期”,开工建设9.54万亩高标准农田。在北什轴乡北什轴村,12台大型挖掘机正在为铺设高效节水灌溉管道做准备,项目建成后,村民可随时从田间设置的机井房取水。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华社发

  土默特左旗农牧局农田股股长张飞龙介绍,北什轴村一带是粘性土,与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比,用上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系统后,每亩能节约用水150至180立方米。

  北什轴村村民王润柱说:“过去大水漫灌,收入每亩1000元左右,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后,收入能达到每亩约2000元,浇地费用也更低。”

  今年以来,土默特左旗继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机械深耕、铺设浅埋滴灌、增施有机肥和土壤调理等综合措施,改善土壤板结度、有机质含量以及酸碱平衡,为秋收打好基础。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农牧场内作业的智能测土机器人。新华社发

  在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农牧场,智能测土机器人在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先导专项大河湾示范区内来回穿梭,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们利用测土机器人、手持测土终端等智能装备,对土壤的温度、湿度、电导率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人工智能养分反演模型,推出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含量的值,根据数据给出每个地块的施肥配方。

  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工程师徐昊说:“基于智能农机的全程增效技术也在进行进一步迭代,争取‘节本增效’最大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依托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大河湾示范区通过先进耕作技艺,实施全程机械化农机托管服务,社会化服务耕地面积达到2.5万亩,加上采用大垄高台三行种植模式,提升了耕地生态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节本增收率在10%以上。

  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农牧场公司第五连队技术员翟秋波说:“专家给了我们很多指导,耕地的土质得到很大改善,产量提升很多,我们发展的信心更足了。”(记者任彦逸、达日罕、叶紫嫣、刘岚涛)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