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2/ 20 08:40:00
来源:新华社

追光丨这年头,谁说“打架”只能看热闹?

字体:

听说这里有人“合法打架”?

小编速速赶来瞧热闹

原来是跆拳道比赛!

有一说一

这“热闹”是真好看

近身缠斗、拳拳到肉

男生女生还都是大长腿

“咔”一下就踢到头顶

旋转击头更是酷炫到令小编起立叫绝

在刚刚结束的

2023世界跆拳道大满贯赛事中

全世界的跆拳道好手纷至沓来

比赛激烈程度也堪称一绝

但对于很多“门外汉”观众来说

总是有种热闹有余、理解有限

一知半解的感觉

 

跆拳道赛事每场三局

每局只有两分钟

节奏非常紧凑

比分瞬息万变

据现场记者反馈

有时候低头记笔记

再抬起头

比赛就变成了看不懂的样子

比如这样

有时候

即使认真盯住比赛

也会疑惑满满

明明是平局,凭啥判定其中一方获胜?

明明是击头,为啥判定被击头方得分?

……

 

作为对抗性项目的跆拳道

还需配合电子护具和裁判计分

加上近几年规则变动

赛事看起来是更过瘾了

但也更难理解了

为了让更多人在看热闹以外

还可以看出一些门道

一支特殊的队伍应运而生

今年五月

中国跆拳道协会通过筛选、培训和考核

建立了一支44人的

跆拳道赛事专业解说员团队

队伍包括奥运冠军郑姝音

世界冠军高盼、郭耘菲

以及一些退役的跆拳道运动员

国际级、国家级裁判

还有解说过跆拳道奥运会赛事的评论员

专业程度拉满

截至目前

这支队伍已经在官方赛事直播中

解说了近千场跆拳道比赛

中国跆拳道协会宣传部部长宋菲表示

网络直播打开了跆拳道传播的一扇窗

为了让这项运动更易被理解

便产生了加入解说的想法

“一开始我们需要到处挖人

人员和时间都不固定

流动性很强且质量没有办法保证”

随着这支专业解说员队伍的成立

赛事直播由最初仅一两千人观看

增长到稳定过万的观看量

解说类型也从常规竞技类中文解说

发展到品势类、团体赛

和残疾人跆拳道赛事的解说

甚至增加了英文解说

“各项目中心的从业者、道馆、省队

甚至一些外国选手

都把我们的直播解说

作为学习了解项目的第一手资料”

宋菲认为,一支专业的解说队伍

可以吸引更多潜在受众群体

解决跆拳道项目文化表达的话语困境

讲好中国跆拳道故事

世界冠军高盼(右)在解说赛事中

转换身份后的奥运冠军郑姝音

在解说场上依然游刃有余

“从我的视角更能理解

场上运动员的判断和想法

也更能共情他们背后的辛苦付出”

郑姝音(左)正在解说比赛

她解说时

除了给观众阅读比分和场上形势

还会讲述运动员背后的故事

有时甚至还会预判双方的下一步行动

连一起解说的主播

都经常被她的“神预测”震惊

郑姝音在一次解说中提到

几位运动员被称有“电子脚”

因为他们对于电子护具击打的准确位置

有较高敏感度

很容易踢击上分

类似一些小细节的解读

让项目更加有趣、更接地气

这些内容

一方面有赖于她多年职业经验

另一方面也源自于心底的责任感

郑姝音表示希望可以通过解说

讲好跆拳道故事

引领更多青年爱上跆拳道

世界冠军郭耘菲在解说赛事中

“我们的工作像是种下一颗种子

建起一座桥梁”

世界冠军郭耘菲说道

她现在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大学老师

她说解说比当运动员“累多了”

“要做的功课更多了

以前只需要关注我的对手

现在对所有的参赛选手都要做好功课

有时还会准备到凌晨”

解说员团队筹备讨论

压缩自己的业余时间

投入进赛事解说

郭耘菲和这支队伍里每个人一样

都满怀热爱和期待

她说跆拳道不是依靠身体绝对优势

通过思考和博弈也有可能获胜

这便是这项运动的包容性和魅力所在

“我们希望通过解说能给予更多人力量

让他们相信自己也是可以的”

郭耘菲说

助力一个相对小众的体育项目

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背后需要许多人默默耕耘和奉献

而这支含金量十足的专业解说员队伍

或许可以成为一个风向标

也许未来,更多还未被人们熟知的项目

也能让观众既看得了热闹

也能了解点门道

记者:牛梦彤、王恒志

编辑:焦子琦

【纠错】 【责任编辑:赵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3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