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文化新地标在春天里绽放

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文化和艺术在长三角的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增添了更多色彩

长三角篇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
  • 一衣带“水”同“气”连枝——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持续深化

    清晨,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太浦河上,水面不时有白鹭掠过,激起阵阵涟漪。作为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全长约57公里的太浦河,流经苏浙沪两省一市。

  • 长三角·共潮声丨方向盘里的长三角四通八达

    2020年6月28日,上海嘉定城北路与苏州太仓岳鹿公路通车,两地通行时间缩至5分钟!这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上海市打通省际断头路项目的首条通车项目,也是上海第一批9条省界断头路建设项目之一。四年来,如今百姓感受如何,工作生活会有哪些变化?从“断头路”到“便利通勤”,从“双城生活”到“无感跨省”,长三角一体化的故事每天正在上演。

  • 长三角·共潮声|供应链稳定高效托举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这背后离不开供应链体系的强力支持。在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一批新能源汽车的上下游企业,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有效的分工合作体系日趋明显,形成了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即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

  • 长三角·共潮声丨绿色里的长三角生态共治

    江南水乡,河湖密布。在长三角地区,许多河流湖泊跨越市界省界。随着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向纵深推进,一幅生态一体化发展的蓝图徐徐展开。

  • 长三角·共潮声|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飞驰

    2014年12月开行的G7578次列车,从安徽六安出发,途经江苏苏州、上海、浙江杭州等城市,最终抵达位于浙江省最南端的苍南县。列车穿越长三角三省一市,见证了长三角地区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长三角地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 “潮”起正当时——长三角国潮新势力观察

     “织锦录”品牌主理人王庆博是位“95后”青年设计师。因为看好“新中式”服饰的市场前景,去年毅然决定辞职创业,目前在南京等地开了3家线下门店。“‘新中式’服装在线上兴起,现在风潮延伸到线下,虽然目前门店业绩常有起伏,但我依然坚信‘新中式’,‘潮’起正当时。”

  • 173项!长三角“一网通办”推动跨省事项“远程办”“免申办”

    “足不出沪”,就能在长三角其他地方开设分店;异地购房公积金领取零材料……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区域内可跨省通办事项“货架”不断“上新”。截至目前,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已开通跨省通办服务应用173项,全程网办超700万件,“同城效应”日益凸显。

  • 长三角修路记

    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的高铁运营里程超70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7万公里,千吨级航道里程超4500公里……为何要把里程越修越长,交通网越织越密?记者近日走访长三角多个新建或在建的交通项目,在新变化中找答案。

  • 一个单光子探测器的长三角协同创新之旅

     “这些模块名为超导单光子探测器,是‘九章三号’中捕捉并识别单个光子的‘眼睛’。”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尤立星告诉记者,在上海诞生,到浙江封装,再到安徽应用,每个单光子探测器都会经历一场长三角协同创新之旅。

  • 行走长三角,“新”风扑面来

    长三角,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记者近日在这里采访看到,从传统的纺织业到前沿的生物医药,从加速奔跑的新能源汽车到极具未来感的“人造太阳”,长三角“新”风扑面、生机勃勃。

  • 长三角城乡加快释放消费活力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的步伐日益加快。来自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大量游客,支撑起了浙江湖州等地红火的乡村旅游、民宿经济,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同时,依托长三角大市场和成熟的物流体系,长三角乡村的蔬菜瓜果、海鲜水产等,也有了更多销路,丰富了城市居民的餐桌。

  • 一张网里织出的“幸福环”

    今年是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上线5周年。在近日举行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工作研讨会上,九地航运事项“一网通办”正式启动。目前,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地通办事项涵盖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公安等,数量从最初的30项增加到195项,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持续优化。

  • 长三角群众就医便利化新观察:跨省看病不再“繁”

    据了解,沪苏浙皖医保部门不断完善住院、门诊慢特病和药店购药异地直接结算,以及异地患者互联网医院在线支付等机制。目前,三省一市的医保结算系统均已接入国家层面的统一信息平台,并在区域内实现联通,涉及41个城市1.8万家医疗机构。

  • 锚定“1到100”,这所研究院探路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2003年,浙江省与清华大学联合创办的新型创新载体——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正式成立。20多年来,该院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以自收自支、市场化运营探索形成省校合作的有效模式,逐步成长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产学研试验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

  • 黄山脚下“留守”的上海人

    阳春时节,驱车沿黄山东麓南行,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出口下高速,一块刻有“东黄山”字样的石头静静矗立,前方红砖木顶的海派建筑和高大繁密的法国梧桐渐渐映入眼帘。走近一看,建筑门牌上刻着“同心里”“知心里”等名称,和上海里弄相差无几。

  • 从南通到上海,他寄望长三角链接全世界

    4月9日上午,长江北岸,江苏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斌在南通市苏通科技产业园区,接待了日立能源来访的全球供应链和研发部门负责人;当天下午,跨过苏通大桥驱车90分钟,马斌已出现在公司位于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总部,筹备5月即将在美国阿纳海姆举办的行业展会。对马斌而言,这已是“双城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天。

  • 水乡小镇涌动能源新潮

    砖木结构为主的明清建筑占同里古镇总建筑面积的七成以上。对古建筑的保护直接推动了用能方式的转变:走进这里的餐饮商户和普通民居,记者发现厨房里的煤气灶早已换成电磁炉。

  • 一家独角兽企业背后的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

    对于制造实力强劲的长三角而言,造汽车已经不是难事。于是,近年来,三省一市开始组团攻关更高难度的挑战——造火箭,角逐商业航天,让制造业不仅“跑”得更快,还要“飞”得更高。

  • 求“新”长三角丨从“五条路”到“万亿城市”,合肥有什么秘诀?

    曾经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在本地人的回忆中,这里全部家当曾经只有4个“5”:5平方公里、5万人、5条路、5家企业……这,是安徽合肥。

  • 争上游!看江南小城从织出“一件衣”到炼化“一滴油”

    300多台电脑横机自动化运转,无缝一体化成型机“智造”以往难做的衣服、支持个性化定制,输入一根纱线、输出一件成衣……记者走进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服装车间,看到令人称奇的现代纺织工艺。

  • 一条路里跑出的“生意经”

    连接上海、苏州、湖州的沪苏湖高铁是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大项目,也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互融互促的交通大动脉。

  • 求“新”长三角丨杭州如何塑造未来产业“新”优势

    在浙江杭州,人工智能小镇、“中国视谷”、杭州医药港等高新技术园区内一派忙碌的景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蓬勃发展,积蓄着面向未来的发展“新”优势。

  • 一支“手电筒”逐步畅销全球,底气何来?

    走进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的西店镇,该镇900余家以手电筒为主导产品的企业,在实际生产研发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自带太阳能电板,手电筒可以为手机提供临时电源;安装驱蚊装置,手电筒可以让人在野外露营时少受蚊虫之苦;遇到紧急情况,手电筒还可以实现“一键求救”……

  • 浙江桐乡濮院打造长三角时尚产业集群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濮院镇处于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四大都市圈交汇中心。近年来,濮院提出了高质量打造“中国时尚第一镇”和高水平建设“世界级针织时尚产业集群”两大目标,在人才、市场及产学研等方面联动四大都市圈,打造长三角时尚产业集群。

  • 长三角世界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

    迪拜哈利法塔的水泥,巴西美丽山水电站的硅钢……全球数不清的工程、产品、服务背后,印刻着长三角企业的名字。当前,长三角世界级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涌现,创新活力释放,产品迭代出新,一批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在《财富》杂志2023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长三角共25家企业上榜。

  • 在“长三角原点”感受“水乡客厅”魅力

    江南意象、水乡基因、蓝色珠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约35平方公里的“水乡客厅”,依托沪苏浙交汇处的“长三角原点”进行建设,是示范区“核心中的核心”。让我们在示范区规划展示馆,感受“水乡客厅”的魅力。

  • 求“新”长三角丨上海“绿”色光景处处“新”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上海向“新”而行,瞄准绿色赛道,用绿色技术拥抱清新的环境,用创新产业积蓄向新的力量。春光正好时,且看处处“新”!

  • 城市“金角银边”里的“治理文章”

    拥有上海、杭州、南京等多个重要城市,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做好庞大人口基数上的“治理文章”,蕴便民服务于方寸之地,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 长三角:“党建+”引领打造新时代发展高地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域图景中,长三角区域具有经济活力大、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人口流动多等发展优势。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整合资源要素,凝聚发展力量、激发创新活力,长三角一体化呈现发展协同好、社会治理优、群众获得感强的良好局面。

  • 一张卡里联出的“获得感”

    推进长三角医保一体化,是将居民期盼点作为改革突破点的重要举措。2018年,上海会同苏浙皖三省医保局试点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目前这一便民服务涉及长三角41个城市2.45万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超3300万人次,减少群众垫付近56亿元。

  • 轨道上的长三角在“提速”

    日均发送200万人次,相当于一座城市在“流动”;年千亿元建设投资,构筑一张高铁网带动万亿级产业;打通关键“节点”,实现区域一体化“跨界无感”……轨道上的长三角运营、建设、赋能均在“提速”。

  • 长三角的底色丨强强共建的新光芒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以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携手实施“两心同创”,围绕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等探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 强强联动 交相辉映——杭州宁波唱响协同发展“双城记”

    一西一东,杭州与宁波犹如一颗心脏的左右心房,在浙江乃至长三角的宏大经济版图上不断协同发力、输出动能,唱响了两座名城联动发展的“双城记”。双城不断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共同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 长三角的底色丨创新廊道的新标杆

    作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依托G60高速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大动脉,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夯实“智造经济”主阵地,成为“创新廊道”新标杆。

  • 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共赴出海“新航道”

    进入今年4月,港口码头开启“春忙”模式。中欧班列到港实现海铁联运,新能源汽车“出海”进程加速,成为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 长三角科创走廊为新质生产力持续“上新”

    盘毂动力成立于2016年,而这一年,正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上海松江区启动建设1.0版之际。此后,这条走廊于2017年升级成为连接沪嘉杭三地的2.0版,于2018年扩充为长三角三省一市的3.0版,即依托G60高速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大动脉,串联起上海松江,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和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九地。

  • 一江碧水两岸新——长三角共建长江水系“生态廊道”

    和煦春风中,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银水庙村河长周梅风登上长白荡水源地观测台。在她眼前,一片绿意葱茏环绕着波光粼粼的水面,一派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和谐画面。

  • 长三角的底色丨山水回响的新律动

    从空中俯瞰,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交界线在太浦河上汇于一点。原点之上,方厅水院这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地标建筑正拔地而起。厚植生态底色,长三角地区生态发展的理念和实践,为山水回响的新律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的虹桥拥抱世界

    从上海的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出发,南北两条拓展带联通了浙江和江苏的多地,从空中俯瞰如同丝带,蜿蜒在长三角的“心脏地带”。这里是长三角的“物理中心”,也是面向世界的“会客厅”。《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三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的经济密度达到4亿元/平方公里。

  • 向东是大海——长三角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观察

    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以来,长三角放眼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在引进高质量外资、推动制度型开放、拓展更广阔市场等方面锐意进取,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 从1.7毫米到38.1米:在长三角探寻中华文明“根脉”

    地处长江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同时,这片区域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长三角探寻中华文明“根脉”,近年来公布的一个个重大考古发现给世人以不断的惊喜和启迪。

  • 站上30万亿元!长三角引领示范再突破

    站上30万亿元!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看长三角,也是看发展全局。

  • 从1数到9,看长三角一体化“久久为功”

    2023年区域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在我国经济版图上,有一片通江达海的热土,这就是沪苏浙皖合抱而成的长三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来,一系列数字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的“久久为功”。

  • 青年探访丨长三角见闻:“山”“海”牵手助推“好货出山”

    “山海共富农优产品展销窗口”,位于全国最大的“菜篮子”工程——杭州农副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是浙江省首个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山海协作项目。

  • “乡”约在这里丨长三角见闻:加拿大“网红”打卡中国乡村美好生活

    加拿大人斯蒂芬·德马什(网名“玉米”)在华生活已14年,是一名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小有名气的“洋网红”。前不久,他和妻子一起来到妻子的老家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通元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