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5/ 19 14:52:52
来源:新华网

新华全媒+丨传承百余年,这座秦腔剧社藏着怎样的舞台传奇?

字体:

  新华社西安5月19日电(记者刘书云 孙正好)在十三朝古都西安坐标原点钟楼之东北侧,有条半截古巷。这片古色古香的方寸天地,便是著名秦腔科班——西安易俗社。

西安易俗社。孙正好摄

  1912年成立至今,西安易俗社弦歌不辍、名家频出。“不同于传统戏班,易俗社成立之初就以新思想甄别旧戏,免费招生以“学府”形式培养人才。”易俗社社长惠敏莉介绍说。

易俗社剧场内景。孙正好摄

  走进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前厅,最显眼的便是“古调独弹”匾额。这是文坛巨匠鲁迅与古老秦腔互动的珍贵纪念。

  1924年7月,鲁迅被邀至西北大学讲学,期间多次到受邀至易俗社观剧。受到《双锦衣》等易俗社爱国剧目的感染,临行之际,鲁迅题下“古调独弹”四字制成匾额赠予易俗社,称赞其“改良旧戏曲,推陈出新,征歌选舞,写世态,彰前贤,供娱乐以陶情,假移风以易俗”。

  “易俗社骨干成员多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易俗社副社长陈超武说。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寇入侵,易俗社班底演出《山河破碎》《还我河山》等爱国剧目;1953年,易俗社骨干力量还深入抗美援朝前线,开展600余场演出,为志愿军战士带去了“乡音”。

  “创建111年来,易俗社原创、改编了《双锦衣》《夺锦楼》《柜中缘》等千余册秦腔剧目,经典唱段‘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成为三秦大地精神文化符号。”惠敏莉说。

  近年来,易俗社“百年戏单”仍在不断更新:《党的女儿》展现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织梦人》聚焦赵梦桃等纺织工人的劳模精神;原创历史剧《昭君行》用中华传统美学谱写精神长歌。

  新建的易俗社文化街区,集“馆、展、演、商”于一体,位于街区核心地段的易俗社露天戏台,常常好戏不断,来这里品味文化大餐的既有戏迷票友,也有全国各地的游客。

易俗大剧院。孙正好摄

  “易俗社文化街区开街后,露天舞台让我们和观众的距离更近了。”易俗社青年旦角演员王凤云说,“群众的热爱与期待,正是我们演好每一部戏的动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演好每个角色,将秦腔艺术传承好。”

  “易俗社传承百余年和家国同频,与时代共振,‘为人民而写,为人民而演’这一传统恒久不变,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凝心聚气的初心也不会改变。”惠敏莉说,“我们将继续以赤子之心赓续传承,合力将秦腔艺术发扬光大。”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570112962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