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5/ 01 12:50:44
来源:新华社

这些劳动者,个个“有一手”

字体:

  新华社长春5月1日电(记者姚湜 赵丹丹 李典)劳动者的手,是如此千差万别。

  有的手精细,手术刀下尽是血肉生命;有的手粗糙,雕刻刀下亦有民俗传承;有的手持重,打磨挫削潜心攻坚克难;有的手灵动,翻转飞舞专注授业解惑;有的手寻常,柴米油盐却殆无虚日。

  这双手 铸造民族工业

  为了手稳,二十多年来,李凯军滴酒不沾。

  重达半吨的钢制模具前,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铸造模具设备厂装配钳工班班长李凯军手握笔式风动工具,全神贯注地打磨着,凝神屏气间,仿佛时间静止。

  “模具对接起来,配合间隙不能超过头发丝的三分之一。”李凯军说,否则铸造的产品就会不合格。

  一只手支撑,一只手握“笔”。笔尖的打磨材料飞速旋转,摩擦金属,火花四溅。李凯军的手,始终稳稳地几乎不动分毫。

李凯军(左)向年轻工人传授技艺。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李凯军说,年轻的时候,他爱喝酒,后来看书上说,酒精会影响神经,而钳工最重要的就是手稳。

  说戒就戒。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滴酒不沾的李凯军从青年钳工成长为“大国工匠”。如今,他正在攻关总重量183吨的一体化车身压铸巨型模具。

  从解放卡车发动机侧盖板到红旗车旗标,民族工业中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的关键零部件,在生产中都离不开李凯军制造的模具。

  把精湛工艺融入民族工业的手,谢谢你!

  这双手 直面生死挑战

  生与死,就是邱伟手中的毫厘与瞬间。

  在薄如蝉翼的肝脏周边黏膜中找准层次,使用电刀与剪刀交替向前探索、分离,力度、幅度必须精确,正正好好、不偏不倚。

  手稳得像静止的。这个动作,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邱伟要维持2个多小时。

  手术台上,30岁的肝衰竭患者需要一场肝移植手术来重获新生。在病肝成功剥离、新肝脏重新启用前,人体内没有肝脏工作,其他器官压力巨大。时间越短,病人的整体恢复和愈后效果越好。

邱伟(右二)进行手术中。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争分夺秒。在吻合的关键步骤,邱伟头戴2.5倍的放大镜,一条直径约为三四毫米的血管上,需要缝合十四五针。

  这场肝移植手术持续了近7个小时,是体力与耐力的双重考验。在血管上进行“微雕”,容不得半点闪失。

  “我这双手可金贵呀。”邱伟笑言。做饭、切菜、打篮球,这些寻常人的寻常事,对他来说都是“禁区”。

  把爱和希望洒满人间的手,谢谢你!

  这双手 栽培非凡桃李

  用手“说话”, 杨丽平一“说”就是三十多年。

  今年51岁的杨丽平,是吉林省四平市聋哑学校语文教师。语文课是需要手语最多的科目,一上午三节课下来,杨丽平的手和胳膊都累得酸疼,但再累,她的动作都一点不马虎。

杨丽平用手语为学生上课。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竖起大拇指的动作意思是“你最棒”,这是杨丽平每天做的最多的动作。“残障学生最需要的就是鼓励,小小的一点进步加上老师的肯定,就会让学生有前进的动力。”

  杨丽平希望她的学生们都能顺利走向社会,自立自强。

  把坚强与梦想舞进心灵的手,谢谢你!

  这双手 传承民间非遗

  从几厘米到一米多高,没有一只葫芦能“逃”过侯景伟的手。

  今年57岁的侯景伟,是吉林省四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侯氏葫芦雕刻烙画代表性传承人。

  自幼跟家人学习雕刻、烙画艺术,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他将浮雕和烙画工艺相结合,通过抛光、起稿、雕刻、烙烫、套色等十余道工艺,制作展现传统文化、民俗故事的葫芦工艺品。

侯景伟创作侯氏葫芦雕刻烙画作品。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有的大型作品需要连续几个月制作,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工作。”侯景伟说。如今,他已经创作了几万件“葫芦”作品。

  长时间的创作让侯景伟的双手布满伤口和老茧,手指关节比常人粗一圈。握刀需要用力,侯景伟的大拇指有腱鞘炎,工作时间长了,手指便僵硬、疼痛。

  但是,侯景伟依然每天潜心创作,他想用最好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学习,把优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小葫芦“讲”出更多民俗故事。

  把坚守与传承刻进骨子里的手,谢谢你!

  这双手 丰富百姓餐桌

  一搭手,张凤华就知道这只螃蟹几斤几两,新鲜不新鲜。

  53岁的张凤华是吉林省长春市春城市场的海鲜摊主。凌晨3点,张凤华的丈夫就起床出门进货。不论风雨,张凤华夫妇的摊位每天都准时开放。

  “刚做这个行业的时候,用手抓活虾活蟹可害怕着呢。”张凤华一边熟练地整理着水池里的海鲜,一边对记者说。

  1995年,她和丈夫开始做海鲜生意。起初,她无法分清海鲜的品种和海产品的新鲜程度,有时候贝类都已经死掉了,她也看不出来。

  干一行就要了解一行。张凤华悉心学习,用双手感触海鲜,了解海产品的生活习性,尝试保鲜和储存。如今,张凤华对海鲜“了如指掌”。

张凤华(右)向顾客介绍海鲜产品。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多年诚信经营,张凤华夫妇生意越做越好,开了一家海鲜大排档,目前日销海鲜水产品500余斤,每天将新鲜的海鲜产品送至百姓餐桌。

  把人间烟火送入家家户户的手,谢谢你!

  万千普通的劳动者,人人“有一手”,为自己的梦想披荆斩棘,更为时代前行添砖加瓦。

  海报制作:潘红宇

【纠错】 【责任编辑:焦鹏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83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