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歌》火爆网络,普海玲“点亮”童声-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3/28 10:32:0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螃蟹歌》火爆网络,普海玲“点亮”童声

字体:

  原标题:《螃蟹歌》火爆网络,普海玲“点亮”童声

  ——云南一个基层学校音乐教师“指挥”孩子们从玉溪小教室唱到大爆款的背后

  3月22日晚,玉溪聂耳大剧院,聚光灯亮起,照在浅灰色地板上,台下观众席逐渐安静。一群孩子在老师带领下从后台进场。大家走上台阶,站定位置,望向指挥普海玲。

  钢琴声响起,孩子们放声歌唱。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一个螃蟹(hai)么八呀八只脚(jio),两个夹夹往天上戳……”

  不管是传统经典《小雅·鹿鸣》,还是云南方言版《螃蟹歌》,抑或是《西游行》《南泥湾》……在聂耳师生合唱团的演绎下,观众如醉如痴。90分钟后,当孩子们亮出整齐划一的收尾动作,台下掌声雷动。普海玲站在舞台中央,热泪盈眶。她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走对了。

  普海玲在玉溪市聂耳大剧院内带领聂耳教师合唱团排练(3月16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欣波 摄

  初心:让音乐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不久前,云南的两个童声合唱团走红网络。一个唱火了《小雅·鹿鸣》,一个唱红了《螃蟹歌》,这两个合唱团的创立者正是普海玲。

  2月6日,普海玲正在指挥“若水”演唱《二十四节气歌》。受访者供图

  普海玲毕业于玉溪师范学院音乐系,第一次接触合唱是在大学。合唱课上,老师给大家排童谣作品《小贝壳》,那是普海玲第一次听到和声,她不自觉落泪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感动,有一种心灵的契合感”。

  2018年9月,普海玲来到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工作。那是一所乡镇小学。因为缺老师,普海玲要同时上数学、科学、音乐。繁重的教学任务让她喘不过气,但一有时间她就会想,怎么才能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带给孩子们快乐。

  2020年因为疫情,学校延迟开学,普海玲在家教一双儿女唱歌。她发现,唱歌让两个孩子心情放松,即便多日在家,他们也很平和。“音乐真的很解压,让人在任何环境下都不焦躁。”

  马家庄小学的孩子单纯质朴、腼腆内向,家人多在周边打工,早出晚归。缺少了父母陪伴,孩子们总显得心事重重、沉默寡言,他们兴趣爱好少,缺乏激情,没有目标,有的甚至沉迷手机。

  普海玲想帮这些孩子,“也许音乐能成为沟通的桥梁”。大学时埋下的种子开始发芽,她有了一个计划:组建一支乡村童声合唱团,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成长。

  这个想法得到了学校支持。2020年11月23日,马家庄小学“若水”童声合唱团(下称“若水”)成立,一至五年级的学生,只要喜欢唱歌,都可以参加。

  2021年12月10日,普海玲与“若水”在马家庄小学音乐教室。受访者供图

  “若水”的团名取自“上善若水”,普海玲希望孩子能拥有如水般柔韧的品质。报名通知发出,学校一半的孩子都来了,但首堂课就让普海玲的心一凉,孩子们不仅音准有问题,对合唱更是没概念,高声部唱,低声部会跑偏;低声部唱,高声部找不着调。

  刚开始,“若水”只用40分钟排练,但因为基础差,普海玲延长课时至70分钟,再到90分钟。一个月后,有的因为训练枯燥,有的因为无法按时完成作业,陆续有孩子退团。

  普海玲在马家庄小学带领“若水”童声合唱团排练(3月16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欣波 摄

  普海玲极力挽留,给家长一个个打电话:“孩子们在农村,很少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如果学钢琴或其他乐器,需要一定经济实力,而合唱所需的全部‘乐器’就是孩子的嗓子……我来教他们,不收一分钱,而且合唱对孩子的帮助很大……”

  但59人的合唱团还是只剩下30多个孩子。

  为了给孩子们更专业的指导,普海玲带女儿到昆明报名培训班。每周六,她上午陪女儿学,下午女儿陪她学。得知普海玲和“若水”的故事,指导老师张冰很受感动,把合唱的经验倾囊相授。就这样,普海玲边学、边教、边练……

  普海玲始终觉得态度第一,能力其次,只要孩子们喜欢,自己就要不遗余力。她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若水”上:每个大课间,孩子们要练声;周一、周三放学后是排练;其他碎片时间,她要录伴奏、范唱,再把每个孩子的录音进行播放、比对、纠错;对于音准和节奏有问题的,她还要开小灶。

  2021年12月11日,普海玲与“若水”合唱团合影。受访者供图

  学校的钢琴用了10多年,一踩踏板就咯吱响,遇到雨天,琴键按下就起不来,但普海玲依然十分爱惜。她有一本很厚的大号笔记本,记录着每个孩子的音乐作业情况,从发声、音准、打“嘟”,每个孩子的表现一清二楚。她还制定了一个团规:在不影响其他科前提下,合唱作业质量高的可得1分,积满3分,就能兑换一节普老师单独指导的钢琴课。

  惊喜:大树下唱出国际银奖

  普海玲总在为孩子们争取机会。

  不管是镇“六一”活动,还是区成人合唱赛,普海玲都想法让“若水”露脸,哪怕是在操场表演。“如果连听众都没有,孩子们会觉得枯燥,他们需要舞台刺激、需要观众认可。”

  普海玲和“若水”合唱团的孩子们。受访者供图

  直到2021年夏天,一个难得的机会出现。第十一届世界合唱大赛报名启动,这个赛事在全球享有很高声誉,每年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行,彼时因为疫情,比赛改为线上,主办方承诺:如果在9月提交作品,能免5000元报名费。

  普海玲觉得必须一试。她通过翻译软件给“若水”报了名。“赛事指南中有句话很打动我,叫‘参与就是至高无上’,我想让孩子们知道,虽然大家在农村,但一样有机会和世界顶尖团队比试。”

  只有一个月准备,普海玲制定了详细计划。高强度的训练让一些孩子打了退堂鼓,临近比赛,他们退团了。

  一个声部少一个人都会受影响,别说好几个。“得稳住。”普海玲安慰自己。所幸,剩下的33人坚持到了最后。

  提交线上作品要求“一镜到底”,中间不能断,视频不能剪,要一气呵成连唱三首。“唱”不难,“录”却很难,因为没有录音棚,团队要找到一个收声好的“声场”。普海玲试过所有教室,不行,因为墙面滑,回声大;而空地的声音又很飘。普海玲天天在学校转,终于找到一个围墙角,四面是土墙,“声场”绝佳。

  最终,凭借那架老钢琴、一个话筒,“若水”一口气唱完《天空》《萱草花》《夏天》,完成了录制。

  等待成绩的过程很煎熬。普海玲既自信孩子们的声音,又对录制条件自卑,没有专业设备,没有统一的服装,一群山里娃穿着日常的旧衣服,站在大树下歌唱。

  2021年,普海玲带领“若水”在大树下录制世界合唱大赛视频。受访者供图

  孩子们天天来问结果,普海玲故作镇静:“名次不重要,你看你们多优秀,之前两个月只能排一首,如今一个月就排了三首,其中一首还是高难度的四声部歌。”

  2021年11月,比赛结果出炉,“若水”获得了VP4(民谣)组银奖。对于这支成立仅10个月的合唱团,无疑是惊喜。国际大奖令人振奋,家长们从一开始的观望转为支持。

  从自卑、孤僻、羞怯,到自信、开朗、大方,孩子们的性格因合唱而改变,命运的齿轮似乎也开始转动。

 普海玲(左)和姐姐普海兰在马家庄小学带领“若水”童声合唱团排练(3月16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欣波 摄

  2022年7月,在聂耳诞辰110周年之际,玉溪市专门为“若水”举办了专场音乐会,清澈的童声打动了很多人。两个月后,作为全国五个优秀的乡村合唱团之一,“若水”走进了上海音乐厅。

  孩子们第一次坐飞机,很是兴奋,特别是王紫涵,终于可以见到日思夜想的妈妈。紫涵的妈妈郭艳在苏州打工,得知孩子要到上海,急忙向厂里请假,打了网约车去看女儿。后台相见,母女俩又抱又亲,有说不完的话。

  看着突然出现的女儿,郭艳发现眼前的小姑娘像是瞬间长大了。“我们给她的陪伴太少,是老师、同学和歌声一直陪着她,孩子现在开朗多了。”

  正式演出前,郭艳在后台看女儿化妆,眼中满是不舍。因为工作原因,她要立刻赶回工厂,无法看女儿登台表演。分别时,郭艳不忍回头,王紫涵却很坚强。看着妈妈上车,她咬着牙,愣是没让眼泪流下来。

  在场的人都哭了。“一个农村孩子,凭努力走到了离妈妈最近的地方,哪怕一天。”普海玲觉得自己能做的,就是为这些孩子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2022年9月20日,普海玲与“若水”在上海音乐厅演出。受访者供图

  那场演出后,王紫涵立下了要考音乐学院的志愿。

  从上海回到马家庄,孩子们变化很大,为了参加排练,他们比谁作业做得快、谁成绩更好,当看到优秀合唱团的视频,他们眼里真的有光。

  “山里孩子有一双不忍辜负的漂亮眼睛!”普海玲知道,自己需要付出更多,才能缩小一点城乡教育的差距——她想让更多孩子学合唱。

  2022年8月23日,普海玲与“若水”孩子们在九溪镇合影。受访者供图

  普海玲说服母校安化彝族乡中心小学也建了合唱团。从马家庄开车到那要一个小时,每周一,给“若水”排练完,普海玲就带着女儿驱车前往,再给50多个孩子排练,回到家已是繁星满天,女儿早在车子的颠簸中进入梦乡。

  交响:玉溪不能只有一个“若水”

  普海玲的故事不胫而走,吸引来一批志同道合的人。

  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德育科科长杨进宏得知“若水”的故事,悄悄到马家庄小学看排练,他形容自己“被狠狠温暖了,这个团队比我想象中还要好”。

  杨进宏决定帮“若水”。当看到普老师既要指挥又要弹琴,他找来了演奏家朋友做志愿者;当得知学校的老钢琴年久失修,他找来了琴行的朋友帮调音;他还筹集到一笔公益赞助,为合唱团添置了电钢琴、T恤衫,以及参加世界合唱大赛的报名费。

  渐渐地,杨进宏成了“若水”大管家,他开始思考,玉溪不能只有一个“若水”,如果能有几十个、几百个“若水”,能有一批像普老师那样有情怀、懂合唱、能指挥的老师该多好。“能不能成立一支教师合唱团?”

  说干就干,杨进宏和普海玲发布了组建“聂耳教师合唱团”的“英雄帖”,入团的条件是必须在各自学校组建合唱团。

  没想到,报名者众多。面试的过程让普海玲感动:“哪怕教师团没有钱,哪怕要牺牲周末,哪怕食宿交通得自理,但每个人都表示没问题。”

 普海玲在玉溪市聂耳大剧院内带领聂耳教师合唱团排练(3月16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欣波 摄

  2022年8月6日,聂耳教师合唱团成立。团里的老师大多来自玉溪各地的基层学校,最小的23岁,最大的51岁。这支队伍里,甚至还有普海玲从前的老师。

  作为指挥,如何服众、如何让大家有收获,成为摆在普海玲面前的难题。“第一次集中排练我紧张到不会说话,怀疑自己能不能把大家带好。”

  最终,普海玲选择用“不断学习”来消除焦虑。用杨进宏的话说:“普老师永远比我们领先半步。”

  “自己不提升,就没办法让大家成长。”只要时间允许,普海玲总会报名各种培训,她知道,只有团队老师水平提高,孩子们的合唱水平才能提升。

  “永远领先半步”并非易事。从国际前沿的合唱教学法,到指挥时大小臂肌肉力量的运用,普海玲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知识。每次培训,她的手机总是装满了课件、照片、曲谱,然后毫无保留地分享。

  3月16日,普海玲在玉溪市聂耳大剧院内带领聂耳教师合唱团排练。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欣波 摄

  普海玲的努力感染了很多人,“保持热爱、彼此点亮”的气氛在合唱团弥漫,一种强大的力量将老师们聚在一起。“几天不见就想大家”“跋山涉水也要来唱歌”成为共识。

  刀军夫妇是新平县音乐老师,每到周末,他们总在奔波。从漠沙镇到玉溪市要3个小时,他们将路程一分为二,周五晚到县城过夜,周六一早再赶路。“清晨我们把孩子放在后座,给她一个被子,让她继续睡,再顺道接上其他成员一起去排练。”刀军说。

  李国航和新婚妻子分别在两所乡村小学任教,周末之外很难见面。“我们就觉得,反正都是相聚,不如去合唱团,不仅见了,还能做喜欢的事。”

  在李菊馨29年教师生涯中,仅有9年教音乐,合唱团不仅让她与音乐重逢,更让她重拾梦想:“我大半生的两次成功考试,一次是考上大学,另一次就是考进教师合唱团。”

  朱兴鹏的感触更深:“我以前理解的音乐是独唱,可等合唱声响起,我突然明白了,个人不是主角,合唱乐曲才是,大家一起打造一件美好的事,感觉很美妙。”

  燎原: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教育仿佛一朵云,化雨润泽一片嫩芽。普海玲和教师团在做的正是,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2023年9月,普海玲调到玉溪师范学院附小担任音乐老师。

  拿到通知的她两头为难: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顾,合唱的经验需要推广,但“若水”离不开她。“我一直在想,城里不缺我一个音乐老师,但我却是农村孩子的全部。”

  普海玲找普海兰商量,想请姐姐接手“若水”,没想到普海兰爽快答应。姐妹俩去江川区教育体育局,听闻来意,局长非常感动。

  普海兰(左)在马家庄小学带领“若水”童声合唱团排练,妹妹普海玲在一旁伴奏(3月16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欣波 摄

  不久后,同样是音乐专业毕业的普海兰,从一所城区公立幼儿园调到了马家庄小学,继续执教“若水”。

  普海玲也很快成立了玉溪师范学院附小童声合唱团。今年1月14日,她在音乐教室排练《小雅·鹿鸣》的片段走红网络,孩子们还受邀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

  3月7日,普海玲在玉溪师范学院附小上音乐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高萌 摄

  一个月后,普海兰带领“若水”在当地村晚演唱的《螃蟹歌》也火了,童声配方言,念白配唱曲,让无数网友梦回童年。

  “这些歌曲之所以会火,是因为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期待。”教师合唱团成员常潇月引用一位网友的观点:“当《小雅·鹿鸣》从一间小学教室流出,师生们着便装,伴随着琴声与鼓点,灵动、自然、投入地唱和,让人瞬间看到了教育最好的样子。”

  对于这两首歌的走红,编曲李晓东并不意外。“这反映出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不管是古诗词还是民谣,它们都非常美,只是隐藏在了角落,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传播,让更多人知道。”

  李晓东与普海玲很早相识,作为团里顾问,只要有新作,总是先给普海玲听。而对于选歌苛刻的普海玲来说,打动人心最关键,“好的作品能感召人,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普通人的梦想与坚持,特别是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结合时,最动人”。

  此言不虚。合唱曾打动过高中生的心。一次,“若水”受邀到玉溪一中演出。表演结束,台下的高中生自发写起留言。一张纸条这样写道:“‘若水’小朋友在坚持梦想,他们的老师在坚持教唱歌,大家都在践行自己的热爱,作为台下观众,我也获得了力量。就算我是‘小镇做题家’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能走到更远的地方。”

  合唱也曾治愈过老师的心。牛秀刚工作时,面对音乐是“副科”的现实,产生了落差。“我弹了那么多年琴,要怎样发挥才能?”人生灰暗时,她加入了教师合唱团,普海玲常拉她聊天,介绍团员给她认识。牛秀很快走出颓丧,并在玉溪一中组建了校园合唱团。“作为高中音乐老师,不管别人怎么定义,我不会再把自己边缘化,我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享受音乐。”

  聂耳教师合唱团成员牛秀在排练期间弹钢琴伴奏(3月16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欣波 摄

  目前,聂耳教师合唱团的星火腾起燎原之势。在老师们的带领下,玉溪市的学生合唱团发展到了118支。“我们是一群普通老师,我们的城市很小,但我们目标很大。我们会坚持唱下去,无论无人问津,还是人声鼎沸。”面对爆火,教师团每个人都很清醒。

  普海玲说自己是井底之蛙,是她与山区的孩子一起,用合唱窥见了一小片天,更多孩子也透过她的折射,看到了那片天,而这,也为他们打开了更大世界的门。

  普海玲和伙伴们明白,美育无形却有绵长的力量。“音乐或许会帮助孩子们遇见更辽阔的自己,走向更远的地方。” (作者:记者岳冉冉 高萌 陈欣波 王安浩维)

【纠错】 【责任编辑:周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