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把巨大的人口规模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2023-12-08
“四下基层”的福建实践及其时代价值
经过35年的传承接力,“四下基层”在机制上不断完善、形式上不断创新,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在八闽大地接续奋斗的强大力量。“四下基层”兴于福建,又反哺于福建,对于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2023-12-08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意蕴
在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中,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薪火相传,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华民族需要何种现代文明、怎样建设现代文明,是关乎中华文明发展走向、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
2023-12-08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而产业振兴必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土特产”上下功夫,抓住理解乡村特色产业的核心要义,才能凝心聚力,在实现产业振兴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12-08
完善基层治理平台的三重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新时代新征程,拓展“枫桥经验”的深度和广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迫切需要不断完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2023-12-06
以数实融合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也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2023-12-06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3-12-06
激发中小企业活力 助力经济整体性持续向好
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有活力,中国经济才会整体性持续向好;中小企业有创造力,科技强国建设才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中小企业有竞争力,稳就业保民生才有扎实的基础。
2023-12-06
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
2023-12-05
深刻理解和把握“‘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
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和提出的要求,推进“两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发展、不断走深走实。
2023-12-05
努力构建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高位发展,就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形成各地区上下联动一体抓本地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强烈氛围,持续提升本地区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国的显示度、影响度以及同其他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度、交融度。
2023-12-05
统筹文化“三性”推进城市更新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应坚持系统观念,从历史、比较和治理等多重维度认识城市更新过程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理解城市文化具有的传承性、差异性和包容性,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2023-12-05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和重要遵循。
2023-12-04
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基层实起来强起来,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和实际行动。巩固扩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在精准、实效、常态上下功夫。
2023-12-04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特点、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要求、承担时代使命,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展开,彰显了守正创新的发展特征、人民至上的人本特征、系统思维的辩证特征、自信自立的引领特征以及胸怀天下的开放特征。
2023-12-0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