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5/ 03 07:35:5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一首诗·一个节·一座城

字体:

  一首诗·一个节·一座城

  高品质文化供给推动精神富有的德清实践

  谷雨之夜,春风荡漾凤栖湖,浙江省德清县大剧院内座无虚席,舞台上歌剧《卡门》正在精彩上演。曲终人未散,观众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向经典致敬。

  “绝对高水平!没想到在小县城也能欣赏到这么精彩的表演。”看完近3个小时的演出,24岁的德清市民时旻贤显得意犹未尽。

  去年7月,德清大剧院投入运营,时旻贤作为首批观众,和众多市民一起观看了现代越剧《德清嫂》。这同样是一部优秀作品,以德清道德模范为原型创作,曾两次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

  被莫干山和下渚湖护佑的德清,不仅拥有山水田园自然之美,近年来持续供给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文化人,以文化城,形成了精神富有的独特风景。

  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

  中央歌剧院歌剧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舞台美术设计制作中心……走进县城的《卡门》,主创班底堪称豪华。

  送世界经典歌剧“下乡”,是德清第十二届游子文化节的“序曲”。这个以“游子”为元素的文化节日,缘起于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200多年前,孟郊写下了这首《游子吟》,传递的游子情怀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人的思绪。

  孟郊故里德清,拥有1800多年建县史,崇文重学、崇德向善的传统延续至今。如何让传诵千年的《游子吟》发挥更大的时代价值?如何用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2004年,德清举办首届游子文化节,提出了“游子文化”的概念。自此,悠悠乡愁在德清找到了归宿。通过“游子文化”这根情感红线,这个浙北小县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子”的目光。

  到德清参加本届游子文化节系列活动的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认为,《游子吟》是迄今为止被译成不同语言最多的古诗之一。事实上,德清的诗歌文化非常深厚,这里诞生的沈约,作为古典诗歌韵律的集大成者,其韵律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著名翻译家赵萝蕤也是德清人,曾翻译过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和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

  “以现实意义来说,在城市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把传统文化中最细腻最精锐的东西和当下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个可能更重要。”吉狄马加认为。

  一首诗生生不息,从一到十二,游子文化节已经从一场地域性的文化聚会,发展成为能够辐射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乡愁盛宴;参与的人群,从商界拓展到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推动一批高品质项目落户德清。

  “游子”传情,“经济”唱戏。今年第一季度,德清集中签约项目31个、总投资280亿元。这些项目涵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文旅经济等多个领域,成为“游子经济”的最新注脚。

  “德清连续举办12届游子文化节,是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德清县委书记敖煜新说,过去几年尽管办节办会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广大游子的思乡之情没有变,乡愁乡韵所产生的强大向心力没有变。

  用文化服务助推共同富裕

  近年来,游子文化节积极推动文化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节”的内涵得到丰富、外延得到拓展。尤其是通过文化服务“赋能”德清城乡融合发展,为德清推进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届游子文化节,德清启动了浙音·德清国际钢琴音乐节、“德清洛舍杯”钢琴比赛、“钢琴思政美育活动”等文化活动。以“赛事”为核心,以“演出”“服务”等特色音乐节内容,既为百姓提供文化大餐,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平台。

  德清县洛舍镇有“中国钢琴之乡”的称号,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钢琴生产基地,现有钢琴及配件生产企业上百家,年产量达5万多台,约占全国钢琴产量的七分之一。数千名外来务工人员通过这一文化产业,融入德清成为新德清人。

  坐在钢琴前弹奏着《梦中的婚礼》,51岁的林明飞满脸幸福。28年前,她从贵州省毕节市来到德清县洛舍镇打工时,根本想不到自己能成为一名高级调律师,而且还能弹一手漂亮的钢琴。

  刚到洛舍镇时,林明飞在服装厂做织布工。出于对钢琴的喜爱,2001年,她成为了洛舍钢琴企业的一名挂弦工。此后,在钢琴文化的熏陶下,林明飞从挂弦工转型为调音师,再一步步成为了高级调律师。如今,经她手调过音的钢琴难以计数。

  城乡共读一本好书,同样是德清用文化服务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探索。

  京杭运河边的德清新市古镇,既是旅游景区,也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区。古镇上一座颇具宋韵的仿古建筑内,今年3月份刚落成启用的新市运河书局,吸引着当地居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晚上只要有空,我都会带着孩子来看书,这样的文化空间是非常受老百姓欢迎的。”新市镇东升社区居民沈丽洁说。

  运河书局采用“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的共享式运营模式,现有各类书籍11000余册。市民游客既可以在这里阅读,也可以购买或借阅书本,还可以来喝杯咖啡,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解除供给约束、满足多元需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在城区,设计新潮、借阅便利的城市书房建设同样引人注目。这些城市书房风格各异、功能多样,不定期举办阅读沙龙、新书发布、理论宣讲、亲子活动、观影等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

  “莫干山是能让我吸收养分的地方。在庙前村我找到了写作城市变迁的灵感,是很奇妙的一件事。”青年作家蒋离子眼下正在创作自己的新书。前不久,她的创作遇到瓶颈,便来到了莫干山镇庙前村的作家村采风。走走看看,这里的风景和人物故事,一下子就开阔了她的思路。

  2021年12月31日,德清县在莫干山镇庙前村、仙潭村、五四村分别布局打造作家村、编剧村、综合艺术村,实施“驻村绿卡”计划,吸引作家、编剧、艺术家驻村创作。

  民宿环境为文学艺术创作者带来灵感。而对民宿主来说,作家、艺术家将身边的故事融入作品,又将成为最好的引流之道。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今年一季度,莫干山民宿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全镇游客量达到了70万人次,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

  2022年,德清城乡居民收入比1.58:1,同比缩小0.03个点,共同富裕持续推进。

  用优秀文化涵养精神富有

  19年,12届,通过游子文化节把“游子文化”精神镌刻进了德清城市基因的内在逻辑在哪里?

  他乡亦可是远方,远方亦可是他乡。“实际上,每个人都可能离开家乡成为游子。德清借助《游子吟》承载的精神力量打造游子故乡,不仅让德清人,也让所有出门在外的游子有了一份精神归属,让德清成为一个有温情有情怀的地方。”德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志方如是解读。

  在感恩社会、报效故乡等文化精神的浸润下,德清有着一份开放包容、文明和谐、凝心聚力的城市气质,树立起了“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城市品牌。

  新市镇家园志愿服务广场上,有一尊新设的“拉煤老人”陆松芳的雕像。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陆松芳第一时间捐出1.1万元存款,这是他弯腰拉50万斤煤、行走2千里,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全部积蓄。他的暖心之举、高尚情操,多年来感动了亿万国人,释放了无穷的精神力量。今年1月,92岁的陆松芳安详离世,当地树起雕像纪念缅怀,以道德模范精神成风化人。

  模范精神引领,“德清嫂”“有德小子”等社会志愿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参加精神富有建设,推动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目前,“德清嫂”志愿者已达到了1.5万余人。

  春季是研学高峰,在欧诗漫珍珠文化园内,一批批孩子走进企业开办的珍珠博物院:动手开贝采珠,参观生产加工,深入了解珍珠知识……

  欧诗漫是德清本地企业,深耕珍珠文化产业50余年,投资6500万元建成了这座全球最大的珍珠博物院。

  “中国是珍珠生产大国,但许多人不知道世界珍珠养殖起源于中国,而且就是起源于德清,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欧诗漫副总裁杨安全说,让文化落地,就要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结合起来,让人可触摸可感悟。

  吉狄马加认为,德清举办了12届游子文化节,实际上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在城市建设中把这些精神内容的传承落到细处。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021年,德清县对精神富有的实践成果进行提炼和浓缩,在全国率先出台《县域精神富有评价指南》地方技术性规范,为县域精神富有建设成效提供评价依据。

  2021年,德清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获评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这座文明之城认证;2022年,在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复评中,德清再次位列第一。

  “12届游子文化节,让德清多了一份从容,一份自信,推动县域和国际实现更深层次的碰撞交流、文化与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让这座千年古邑焕发新的荣光。”敖煜新说。(记者黄海波 参与采写:杨晓燕)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727112958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