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portrait

加快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大军

新华网首页时政国际财经高层理论论坛思客信息化房产军事港澳台湾 图片视频娱乐时尚 体育 汽车科技食品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梅建华近日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说,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精彩观点
1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从供给看,技能人才短缺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请问,山东在解决技能人才短缺、提高技能人才培育质效方面有哪些打算?

2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快培育技能人才大军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20414/2c4b839aaebe4b8e99254c7b8af28e51.mp4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部分劳动者职业技能不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存在大量岗位需求,却找不到合适的技能人才,“有人无事干”与“有事无人干”的现象并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即一个高级工人有两个以上的岗位在等他),“技工荒”已经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快培育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大军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山东人社部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方向,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创新化、品牌化、多主体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技能人才培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产业+培育”模式。紧盯产业发展方向,编制《山东省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目录》,开展急需紧缺技师培养行动,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产业的培训力度,大力促进产业链与技能人才培育链的有效衔接,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技能人才。加快培育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实施百万职业农民技能提升计划,充分运用田间课堂、农民夜校、网上教学等形式,每年培训农民80多万人次;开展乡土人才专业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引导高职和技工院校设置涉农学科,每年培养职业农民约20万人。二是打造“创新+培育”模式。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创新实施“互联网+培训”,首创线上培训和生活费补贴政策,让劳动者足不出户即可提升技能素养。近三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34.74万人次。创新开展“以工代训”,支持企业组织员工边工作边开展技能培训,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并在全国推广。创新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建立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新型培训模式,共培育新型学徒3.8万人。在全国率先打造“金蓝领”高端培训品牌,每年选拔1.2万名一线高级工、技师进行集中培训。三是打造“品牌+培育”模式。加大技能培训品牌建设投入,支持知名培训机构统一形象标识、统一商标字号、统一经营模式、统一管理制度,开展跨区域、连锁化经营,打造了鲁菜师傅、阳光大姐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特色培训品牌。聚焦本地技能人才需求,支持各市、县开展 “一市一品牌”“一县一项目” 的职业技能品牌建设,引导各地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区域培训品牌,引导技能人才培育走上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四是打造“多主体+培育”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落实各项培训补贴,支持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活动。全省已依托企业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3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49个,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120所。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主力军作用,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支持承接政府补贴性培训,全省技工院校年培训劳动者超过50万人。充分发挥培训机构支持作用,放宽培训机构准入门槛,用好培训补贴等激励政策,为市场化培训机构提供舞台和机会。

1

在发展技工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山东做了哪些探索? 

2

技工教育在培养技能人才中是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20414/49666904974748bda7cb21d27cc1a997.mp4

 

技工教育是培育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山东高度重视,把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作为培育技能的重要手段,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工学一体化为方向,以提升院校办学能力为保障,深入推进办学方式、教育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校产、校企、校校间的深度融合,初步建成以技师学院为主要层次、技工学校梯次发展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强省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技工院校182所,其中技师学院46所,位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技工院校招生超过16万人,在校生达40万人,位居全国第二位,技工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占据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的“半壁江山”。我们结合山东实际,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是紧盯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技工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从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看,我国技能人才短缺、“技工荒”将长期存在,而技工教育产教融合不够紧密,技能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层次、全方位推动产教融合,“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加快建立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新机制,形成了产业发展集聚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坚持依托产业办专业,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十强”产业需求,增设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34个新兴专业,组建优势专业点与行业企业相匹配的“专业点+企业群”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形成以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的新局面。坚持紧跟产业需求兴培训,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引导技工院校与政府和重点企业共建“职业教育产业园”“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等培训基地,启动职业培训云平台,全面开展社会化培训,构建了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统筹的职业培训新模式。

二是紧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技工教育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启动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建立企业参与教学常态化机制,推动校企双方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上实现深度融合,构建起校企发展联通、需求互通、资源融通的共赢发展新格局。目前,山东的济宁、淄博、枣庄、潍坊等市建立区域性技工教育集团(联盟)。其中,济宁技工教育集团涵盖129家企业、19所技工院校、3所职业培训机构,全日制在校生1.3万余人,年职业培训5.6万人次,该发展模式得到人社部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企业直接参与办学决策,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商专业设置、共研教学课题、共定培训方案,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企业专家直接参与集团教学,建立校企“双向互派”工作机制,共享优质教师、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开展企校联合招生,实行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实现了“招工即招生、毕业即上岗”。企业场景直接“搬进”课堂,支持校企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平台,实现了实训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学生毕业即可直接上岗。

三是紧盯院校特色发展,大力推进技工院校间的深度融合。技工教育发展既存在着“小而全”“小而乱”现象,一个院校往往设置多个学科、多个专业,形不成特色发展,也存在着院校间发展不协同,往往“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形不成发展合力。我们注重发挥各个院校的比较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引导各个分院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形成抱团式发展新局面,提升了技工教育的整体竞争力。突出资源整合,打破院校间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强内部协同,引导同一区域内技工院校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师资调配、培训鉴定、科研创新“六统一”,学生、师资、人才等要素实现顺畅流动,招生、就业、创新、实训、培训、鉴定等平台资源实现共享共用。比如济宁技工教育集团与企业共建智能制造技术、机电装备等科研创新平台5个,共享生产、实验设施设备,有效解决了技工院校实训设备投入不足、科研设施老化等问题。出错位发展,立足各个院校专业优势、区域特点、产业特色,支持每个院校重点打造2-3个特色专业,实行差异布局、错位发展,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起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的品牌专业群。比如梁山县技工学校、山东运河技工学校重点发展幼儿教育、汽车维修2个特色专业,已成为全市热门的重点专业。突出全链条培育,统筹技能人才成长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区域内技工院校全方位、全链条培育提升,在区域内企业顺利就业、成长,打造“入学-就业-成长”全周期育人模式,实现就业稳岗、人才提质、企业增效。

梅建华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
01002010002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