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
第四次国家公祭仪式

201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寒风飕飕,满城哀荣。这一天,南京全城默哀,呜咽的警报,凄厉彻天,人们以白花素服,寄托哀思;这一天,人们把伤痛刻在心里,以史为鉴,以实际行动告慰冤魂,珍爱和平。

阅读全文
新华社国内部、摄影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隆重举行。国旗半降,哀乐低回,沉重“哭墙”之上镌刻的每一个名字,都在控诉着那段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
  10时01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回荡在城市上空。这一刻,南京城仿佛凝固,行人驻足、车船止行鸣笛,高楼大厦、大街小巷,公共场所的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肃立默哀。
  警笛长鸣忆国耻。80年前这一天,古城沦陷,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8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以国家公祭的形式祭奠这场浩劫中逝去的同胞,告慰冤魂,警醒世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中山码头、东郊、雨花台、北极阁……在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各界群众自发组织了悼念活动,深切缅怀、寄托哀思。

南京,城祭!

夏淑琴、葛道荣、岑洪桂、濮业良、石秀英、艾义英、潘巧英、陈德寿、刘民生、傅兆增……仪式即将开始前,1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家人和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进场。
  85岁的陈德寿是第一次参加国家公祭仪式。1937年,陈德寿还是一名5岁的幼童,祖父在中华门外西街经营一个裁缝铺,是家里第一代中装裁缝,一家八口人过着饱暖无忧的日子。直到12月13日一把屠城之火将好日子烧蚀殆尽。
  88岁的夏淑琴从未缺席过国家公祭仪式,她在女儿的陪同下一大早就来到公祭现场。“80年过去了,一切都还像在眼前。”1937年12月13日,她全家祖孙9口人中7人惨遭日军杀害,时年8岁的夏淑琴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过去幸免于难。

80年后,他们最想说什么?——记公祭仪式上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播放铭文、敬献花圈、奏唱国歌……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们频频拭泪。这群看起来“脆弱”的老人,在为历史作证时,都展现出令人钦佩的勇气与坚强。
  90岁的葛道荣是第二次参加国家公祭仪式,老人最大的心愿是晚年能够看到加害方的真诚道歉。“日本右翼竟然到现在还不承认大屠杀!历史是人们经历过的,做过的事情要有勇气去承认,不承认最后还会重复过去的错误。不正视历史,怎么可能珍爱和平?日本政府,你至少欠我们这群老人一个道歉。”

“日本欠我们这群老人一个道歉”

战争像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真切地认识和平的珍贵。对于这群经历了战争的老人,和平是他们暮年最大的心愿。
  95岁的濮业良是当天参加仪式年龄最大的幸存者,老人用不太清晰的口齿对记者说:“今天的纪念活动很隆重,显示国家对这段历史的重视,要铭记国难,更要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和平应当珍爱。”

和平是最宝贵的

大、中、小学生方阵有序排列,一系列凸显和平的环节,日本友人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深情相拥,曾援助过南京人民的国际友人后代被不断致谢……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80周年。80年匆匆而过,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公祭仪式上的这些元素传递出的理念值得记取。
  ——传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参加公祭的代表囊括了多个年龄层,这是为了体现代代相传的理念。举行国家公祭的重要用意是为了让没有经历过战争伤痛的青少年,一定不能因为身处和平而忘记民族曾经遭受的那段灾难。
  ——和平。处处可见的“和平”元素彰显了国人在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同时,对和平生活的热切期盼。
  ——友好。第四次参加国家公祭仪式的日本友人松冈环来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体中。夏淑琴、艾义英、刘民生、濮业良、岑洪桂……松冈环一个个唤出老人的姓名,一个个问候让老人们露出笑容,与她紧紧拥抱。8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80年后,尽管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歪曲历史,但同样也有像松冈环这样的友好人士一直为维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而奔走。
  ——感恩。国际安全区的负责人德国人约翰·拉贝、在江南水泥厂收留大量难民的丹麦人辛德贝格、不顾危险拍摄屠城唯一视频的美国人约翰·马吉……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友人援华义举,在公祭日当天被不断提及。

公祭仪式传递的理念

中国又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向世界宣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凝聚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公祭仪式上人们默哀,献花,高唱国歌,简朴的仪式承载了丰厚的内涵,让哀思、崇敬在人们心头涌起,提醒人们一代一代把记忆传承下去。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中华民族历经战乱和苦难的历史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中华儿女在血泪中凝聚起的最宝贵财富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

新华时评: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菜单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